1、春秋末期,齊國國王齊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賴相國晏嬰,也就是晏子,國中大小事情,無論何事,齊景公都要向晏嬰請教,然後才可以定奪。
壹次,齊景公到渤海灣去遊玩,正玩到興頭上,忽見壹名侍者騎馬飛奔而來報告說:“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國晏嬰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恐怕您趕不上看他最後壹眼了”。
齊景公聽到這個消息,大失所措,下令馬上回京,他挑選了最好的馭手駕車,挑選了最好的馬匹拉車,急急忙忙的出發了。
在車上,齊景公不住地催促馭手:“快點,再快點!不然相國就會危險的!”雖然馬車跑得已經夠快的了,齊景公仍然覺得太慢,於是就把馭手推到壹邊,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趕起車來了。
這樣跑了壹陣子,齊景公還覺得不夠快,怎麽辦呢,這個時候,心急如焚的齊國國君做出了壹個驚人之舉,他幹脆跳下馬車,徒步奔跑了起來,跑了壹會兒,齊景公累得汗流浹背,上氣不接下氣。
齊景公當然沒有四條腿的馬跑得快了,他壹心求快,結果反而更慢了。
2、列子拜壺丘子為師,與盲人伯昏成為至交好友,盡力向他們學習修道方法。
他學會了憑空禦風飛行,很高興地乘風歸鄉,造成了壹時的轟動。壹位姓尹的學生非常想向列子學習禦風飛行的絕技,就住到了列子家,認真地做各種事務。他幾次向列子請教,要求學習絕技,但列子不置可否,他失望地回家了。
幾個月後,姓尹的學生又來拜見列子,檢討了自己的急切魯莽。列子針對他求絕技心切的心態,向他講述了自己修道的經過。
列子說:我拜壺丘子為師以後,經過三年時間的修心養性,變得心中不敢存是非念頭,口中不敢說利害得失,這時才贏得老師多看我壹眼。
我又繼續進行忘掉自我、忘掉方法的修煉,七年以後,達到了隨心所念而無是非對錯、隨口而言無利害得失的境界,老師才讓我坐在他面前聽他論道。
九年之後,任我心中所想、口中所說都不會涉及利害是非了,那時只覺得通體光明,內外如壹,可以用眼代替耳朵聽,用耳代替鼻子聞,用鼻子當嘴巴說活,用嘴巴食氣,人體感官的功能失去了差別。
於是當心神凝聚之時,豁然感到身體消釋、骨肉融化,不知不覺地隨風飄浮起來,忽東忽西,最後我也分不清是風乘我,還是我乘風了(與虛空同壹境界)。
列子諄諄教導他的弟子說:“當心中不再有利害得失、無法無我,生命之氣就能與自然之氣連成壹體,成為大自然中的壹部分,於是妳就是山,就是海,就是虛空,自然就能禦風而行了”。
3、子夏,姓蔔名商,春秋時晉國人,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壹。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是孔子後期學生中的佼佼者。他才思敏捷,文學素養很高,經常得到孔子的稱贊。
有壹年,子夏因為才能出眾,被派到莒父(當時是魯國的壹個縣,大概位於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孔子,向老師請教說:“請問老師,怎樣才能治理好壹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壹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註意的壹些事後,再三囑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而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麽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說道:“謝謝老師的教導,我壹定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然後告別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
4、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壹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裏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壹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5、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百度百科-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