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蟬脫殼,漢語成語,拼音是jīnchántuōqiào,意思是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壹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出自《謝天香》。也可指事物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2、金蟬脫殼的故事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實戰中,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定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壹部分敵人。實戰中不壹定要硬拼硬,當感覺自己實力不濟的時候,適時的實施轉移或撤退是很保存有生力量的最佳方法,這個撤退也很講技巧和方法,要不就成潰敗之勢,壹發而難以收拾。要穩步撤退,當後撤到利於本方的環境和地形時再組織防守或反撲。
蟬越過漫長的冬伏期後,從地底下爬出來,通體土黃透亮,雅稱“金蟬”。金蟬爬上樹幹或樹枝,靜靜地歇著,開始蛻變。金殼背部裂開壹條縫,新生蟬從縫裏爬出,蟬翼豐滿後飛走;金殼依然在枝頭搖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蟬已經飛走,這就是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用來指人,是壹個比喻,指在危急關頭,設法從某種境地脫身,脫身時,留下種種偽裝,制造沒走的假象,其實,人早已走了,因為有偽裝和假象,他人還以為沒有走。這實際是壹種分身計,壹種逃遁計。
按語似乎很註重作為分身計的金蟬脫殼。與友軍聯合作戰時,偷偷溜去,打敗另壹處的敵軍以後,再回到原來的陣地。在走脫的時候,“敵不敢動,友不生疑”。這種招式,著實高明。作為逃跑手段的金蟬脫殼,在歷史上與文學作品中,俯拾即是。畢再遇、孫堅、祖茂等人從敵軍的控制或追擊下逃脫都用的這壹計謀。“空城計”中的典例中,公子元從鄭國撤退時,為了防止追擊,令營帳不拆,旗幡不動,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夜間溜出鄭國領土,也是壹出相當出色的金蟬脫殼戲。要從某種危險境地逃脫,又不被糾纏,不被追擊,金蟬脫殼的確是妙計。脫逃時不會被發現,等被發覺時,敵對勢力已經鞭長莫及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走有多種走法,金蟬脫殼為走計之上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