盰的含義為:目多露眼白;張目。讀音為:gàn,部首:目,筆順:25111112。
壹、宵衣旰食簡介
宵衣旰食,漢語成語,拼音xiāo,yī,gàn,shí,形容為處理國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稱頌帝王勤於政事。用法:作主語、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出處: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冊文》:勤民聽政,旰衣宵食。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舊唐書·劉蕡傳》
近義:夙夜不懈、握發吐哺、日理萬機;反義詞:醉生夢死、遊手好閑、得過且過。
二、宵衣旰食造句
1、他多次自勵,只要能“救亂”,那怕是宵衣旰食,頭上再添幾許白發,也在所不計。
2、劉成壹家壹直過著宵衣旰食的生活。
3、周恩來總理宵衣旰食,日理萬機,得到人民的愛戴。
4、奈何積弊太深,人心壞朽,隆慶皇帝雖天姿英縱宵衣旰食,也難以畢其功於壹役。
5、他宵衣旰食,以求公正地處理獄案,總是無暇顧及婚事。
6、基本上每個人都是發憤圖強、宵衣旰食,臥薪嘗膽。
7、可憐他辛苦十七年,勵精圖治,宵衣旰食,勤儉節約,最終卻吊死在煤山之上。
8、每推至誠,以禦方夏,庶以仁化,臻於太和,宵衣旰食,意屬於此。
9、勇爾武者,國之柱梁,天子有命,宵衣旰食。
10、這是壹個宵衣旰食勵精圖治的勤勉之君,可是其文化上的呆板,也讓人難以忍受。
11、陛下還淳復古,宵衣旰食,不矜細行,恐非聖德所宜。
12、就是他的家人也不同意他這樣宵衣旰食、不註意身體瞎忙活,沒人看好他,更沒人給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