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拜師學藝的四字成語

拜師學藝的四字成語

1. 古代學藝的成語故事

1、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

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2、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壹年功夫,趙國擁有壹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壹。

3、屠龍之技

有壹個叫朱泙(píng)漫的青年,想學會壹門壹般人都不會的特殊本領,便賣光了所有的家產,湊足了壹千兩銀子,到很遠的地方去拜師學藝。後來,他拜支離益做老師,學習殺龍的技術。朱泙漫學習肯下苦功夫,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把殺龍的技術學到手。

學成後,他高興地回到家鄉,人們關心地問他究竟學了什麽,他興致勃勃地講開了自己殺龍的本事:殺龍應該用什麽刀,怎樣按住龍頭,踩住龍尾,如何開膛剖肚……

可是,當人們問他龍是什麽樣子,在什麽地方時,他卻回答不上來。於是,人們忍不住笑了起來,告訴他說:“學本領是為了有用處,如果學的東西毫無用處,學得再精通,也是壹文不值。”

朱泙漫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沒有龍這種東西,他花費那麽多時間精力學的本領都是白學了,根本沒有地方使用。

4、程門立雪

有壹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壹個正確答案,他倆壹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壹只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壹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壹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5、韋編三絕

孔子的壹生都在學習,到了子晚年後,更是喜歡上了易經。但由於易經非常難懂,因此學起來特別吃力,但孔子卻並不怕吃苦,壹直反反復復的誦讀,直到完全弄懂為止。而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明出紙張,所以書都是使用竹簡或者木簡寫成的,不僅笨而且非常重。

將許多竹簡使用皮條壹同穿起後,便做成了壹冊書。而因為孔子過於勤奮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多了,竟弄斷了三次皮條。於是,後入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此來贊頌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