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的意思是無處可走的地方,把對方置於滅亡的境地,比喻徹底擊敗對方。
置之死地,漢語成語,拼音是zhìzhīsǐdì,詞來源於《孫子兵法·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韓信很好的應用了“置於死地而後生”這壹戰術理論。
西漢時期,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劉歇和大將陳余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余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用計故意置之死地在河邊列陣,士兵們背水壹戰,越戰越勇,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余,活捉劉歇。
成語造句:
1、古老的中國,沈睡的民族,被敵人的鐵蹄踏倒在地,沒有踏碎它,反而把它踏醒了,沒有制服它,反而把它激怒了。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危亡之際,麻木者沈淪,知恥者奮勇。
2、藝術家和戲劇家中雖然也不乏善於在商海中的`弄潮之人,但總體上說,他們的確比其它行業的人缺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急迫客觀條件,更少背水壹戰的魄力,拿來不出放不下身架、放下架子的勇氣,沒有練就出摸爬滾打、左右逢源、能上能下地在商海中闖蕩的能力。
3、在田耕大聲疾呼,決心背水壹戰,力促華鋼“置之死地而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