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撼樹成語意思和用法如下:
蚍蜉撼樹(拼音pí fú hàn shù)是壹個漢語成語,出自唐·韓愈《調張籍》。
蚍蜉撼樹(蚍蜉:壹種大螞蟻;撼:搖動)比喻力量本來很微弱,而又妄想動搖強大的事物,不自量力。該成語壹般作主語、謂語、賓語,屬於主謂式,含貶義;也作“蚍蜉撼大樹”。
成語出處:唐·韓愈《調張籍》:“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後來,人們便把詩中“蚍蜉撼大樹”壹句簡化為“蚍蜉撼樹”這個成語。
成語運用:“蚍蜉撼樹”壹般作主語、謂語、賓語,屬於主謂式,含貶義,作賓語時常跟像如是等配合運用;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動搖強大的事物,不自量力。
運用示例:宋·不詳《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有人詠壹首詩道:‘北漢劉崇敢伐喪,蚍蜉撼樹不知量。天戈壹指士爭奮,鼠竄狼奔返晉陽。’”?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若前明晦伯、元瑞之於升庵,各挾己見,所論又未盡允確,難免蚍蜉撼樹之譏。”?
清·魏子安《花月痕》:“蚍蜉撼樹,學究高談,花月留痕,稗官獻技。”
成語的由來
成語壹***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門羹”、“莫須有”、“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壹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
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壹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
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