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解釋下列成語故事

解釋下列成語故事

壹夫當關,萬夫莫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鹹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草木皆兵: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壹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壹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壹到,壹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壹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壹片。仔細看去,那裏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裏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紮在八公山下。隨著壹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壹支勁敵,怎麽能說它是弱兵呢?”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馬革裹屍: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壹次,他放走了壹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壹個僻遠的鄉村。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裏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赤膊上陣:東漢末年,朝政腐敗,軍閥割據,互相攻伐。割據涼州軍閥馬騰,被曹操殺掉。馬騰的兒子馬超為報父仇,與西涼太守韓遂聯合起來,出動數十萬大軍進攻曹操。雙方在渭口壹帶對陣。第二天,兩軍出營布成陣勢。馬超挺槍縱馬,與曹操的猛將許褚大戰。兩人戰了壹百多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戰馬疲累不支,於是各回軍中,換了匹馬,又出陣前戰了壹百多回合,勝負仍然不分。許褚殺得性起,拍馬回陣,卸下盔甲,露現突出的筋肉,赤著膊,提刀上馬,來與馬超決戰。雙方官兵大為震驚。兩人又鬥了三十余回合,許褚奮力舉刀向馬超砍去,馬超閃過,揮槍向許褚心窩刺來。許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夾住馬超的槍,於是兩人在馬身上奪搶,許褚力大,哢嚓壹聲,扭斷槍桿,兩人各拿半截,在馬上亂打。接著兩軍混戰,曹軍損傷大半,退回寨中堅守不出。馬超退回渭口,對韓遂說:“我看在惡戰當中,再也沒有比許褚不要命的了。他真是個‘虎癡'啊!”

烏合之眾:像暫時聚合的壹群烏鴉。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壹群人。語出《後漢書·耿弇傳》:“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打草驚蛇:唐朝的時候,有壹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壹天,有人遞了壹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壹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壹模壹樣。王魯壹邊看著狀紙,壹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麽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妳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裏面的蛇壹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壹跳了!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四面楚歌: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麽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麽多呢?”說看,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壹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壹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用兵如神:形容調兵遣將如同神人。形容善於指揮作戰。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九回》:“為頭壹個先生,姓樊,名瑞,綽號混世魔王,能呼風喚雨,用兵如神。”

有勇無謀:來源唐·陸贄《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王)武俊蕃種,有勇無謀。”示例畢豐有勇無謀,極貪酒色,不恤下人,嘍羅盡皆離心。

全民皆兵:意思是全國上下的民眾都是保衛祖國的壹分子,都可以作為祖國的衛兵奮勇戰鬥,民眾的力量。

聲東擊西: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於***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於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的不滿言論,制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並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壹清二楚。這天黃昏,班超命於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放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壹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裏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於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走壹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稍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語出《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誌·魏書·荀傕(yù)傳》。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壹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壹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壹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壹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妳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麽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妳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裏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壹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壹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壹起,***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壹行往北拼命趕路,壹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紮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壹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壹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壹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壹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壹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裏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