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什麽千裏四字成語指的是沃野千裏,漢語成語,拼音是wò yě qiān lǐ,意思是形容肥沃的土地極為寬廣。
成語故事:
公元前206年2月,劉邦即皇帝位,是為漢高祖,暫住於洛陽。這時候,漢朝國基初奠,天下始定,劉邦遣散士兵回家,凡是外逃的民眾,回鄉後恢復原有的田宅,因饑荒自賣為奴婢的,免為庶人。
當時擺在劉邦面前最緊要的問題就是在什麽地方定都。劉邦想長期定都洛陽,群臣也多持此見,他們認為:“東都洛陽,綿延幾百年。東有成臯,西有肴函澠池,背靠黃河,前臨伊、雒二水,地理形勢堅固易守。”當然,劉邦和多數大臣都是六國舊人,眷戀故土。此時,有個叫婁敬的人求見劉邦,說關中的地勢險要,勸劉邦定都關中。
劉邦壹時拿不定主意,就征求張良的意見,張良說:“洛陽雖也有他們所說的險阻,但周圍地區狹小,不過數百裏,土地又十分瘠薄,容易四面受敵,這裏不是用武之地!”
按說這時候,劉邦已經打敗了項羽這個大對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為何還要用武呢?其實,劉邦內心深處,恐怕還隱藏著壹個想法,他深知自己與那幾位諸侯,遲早還會有壹番較量,如果定都洛陽,勢必根基不穩,難以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張良的說法深深打動了他,觸到了他的心病。
那定都在什麽地方好呢?張良建議定都長安,也就是西安。張良說,關中則左有肴函之險(即肴山與函谷關的合稱,相當於今陜西潼關以東至河南新安縣地),右有隴蜀叢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裏;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饒農產,北有可牧牛放馬的大草原。北、西、南三面地勢險要可固守,向東可控制各諸侯。如果諸侯安定,就可從黃河、渭水附近調集物資供給京師;如果諸侯有變,便可順流而下,同樣有充足的物資可以供給前方。關中才算得上是金城千裏,天府之國。
張良的壹番分析,決非泛泛而論,他站在劉邦如何控制諸侯的戰略高度,高屋建瓴,考慮到了大局。劉邦心裏明白,那批上書勸他稱帝的諸侯,隨時隨地都在覬覦他的王位,令他寢食難安的又豈止壹個韓信?諸侯之外,還有北方的匈奴,難道他真能休戰罷兵,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嗎?因此,定都必須與未來興亡的大事聯系在壹起進行考慮。經張良這麽壹點撥,他心中的壹盞燈亮了。
漢高祖當即決定定都關中。公元前202年8月,劉邦正式遷都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