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緘:封。 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說話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出 處
《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雲: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例 句
為了保守國家機密,在各種不宜場合,我們應該~。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守口如瓶 默默無言 言必有據 壹言為定 壹諾千金 緘口不言諱莫如深 道路以目 默不作聲
反義詞
信口雌黃 信口開河 口若懸河 誇誇其談
2. 看圖猜成語:壹個口字上面三個封條,打壹成語成語 三緘其口
緘:封。三,泛指多次。在他嘴上多次貼了封條。形容說話謹慎。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典故
孔子崇尚周禮,曾專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禮儀 制度。據《說苑.敬慎》載,孔子在參觀周王祭先祖的太廟時,看到臺階右側立著壹個銅鑄的 人,但嘴被紮了三道封條,在這個銅人的背面。刻著壹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是:這是古代壹位說話極其慎重的人。大概這給孔子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所以孔子在諄諄教誨弟子時,總是十分強調“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後來人們便以“三緘其口”比喻“慎言”了。人們常用的“緘默不語”也是由此演化而來的。
3. 壹個口被三個封條封住了壹個口被三個封條封住了!猜成語——三緘其口。
三緘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釋緘:封。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說話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出處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結構動賓式。
用法多用於對事情保密的程度。壹般作謂語、賓語。
正音緘;不能讀作“xián”。
辨形緘;不能寫作“鉗”。
近義詞緘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做聲
反義詞口若懸河、誇誇其談
例句為了保守國家機密;在各種不宜場合;我們應該~。
英譯speak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