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毀骨立āi huǐ gǔ lì?:哀:悲哀;毀:損壞身體;骨立:形容極瘦,只剩下骨架。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壹把骨頭。
出自:《後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示例:眾親戚已到,商量在本族親房立了壹個兒子過來,然後大殮治喪。蘧公子~,極盡半子之誼。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哀毀瘠立āi huǐ jí lì: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壹把骨頭。
出自: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眾親戚已到,商量在本族親房立了壹個兒子過來,然後大殮治喪。蘧公子哀毀瘠立,極盡半子之誼。”
語法:復句式;作主語、分句;形容喪親之悲痛
財殫力痡cái dān lì pū:殫:竭盡;痡:過度疲勞。錢財枯竭,民力疲困。
出自:唐·李華《吊古戰場文》:“漢傾天下,財殫力痡。”
示例:鏖鬥歷四五年,肝腦塗地,~。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四回尾註
柴毀骨立?chái huǐ gǔ lì?:柴:如木柴壹樣;毀:哀毀;骨立:消瘦到仿佛只剩下骨架。形容因居父母喪過度哀痛,身體受到摧殘,消瘦憔悴的樣子。
出自:《北史·陳孝意傳》:“在郡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壹發聲,未嘗不絕倒,柴毀骨立,見者哀之。”
柴毀滅性chái huǐ miè xìng:柴毀:因極度哀痛而骨瘦如柴。舊指因居父母喪過度悲痛而身體消瘦衰弱,危及生命。
出自:唐·趙儋《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杖而徐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嘆。”
龜厭不告guī yàn bù gào:指屢加龜蔔,致使龜靈厭惡,不再以吉兇告人。比喻很有效的東西,過度使用也會失靈。
出自:《詩經·小雅·小旻》:“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積勞成病?jī láo chéng bìng:積勞:長期勞累過度。因長期工作,勞累過度而生了病。
出自:《東周列國誌》第六九回:“公孫歸生積勞成病,臥不能起,城中食盡,餓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禦敵。”
積勞成瘁jī láo chéng cuì:積:積之而成的;瘁:憂病,困病。因勞苦過度而致害病。
出處:唐·陸贄《李澄贈司空制》:"連年野處,積勞成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