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童趣作者回憶了童年那幾件事趣事?作者為甚麼說它們有“物外之趣”?

童趣作者回憶了童年那幾件事趣事?作者為甚麼說它們有“物外之趣”?

[編輯本段]文章簡介 童趣,即兒童的情趣。 其主要特點就是天真爛漫,純潔無邪,活潑可愛,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兒童壹般都是有童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深厚,人變成熟、穩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計了,童趣也就蕩然無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兒童最可寶貴的財富。 亦有《童趣》壹文,稍微改編後收錄於人教2001版初壹上冊語文課本第5課 壹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象和聯想,會變成美麗而又奇特的東西。 [編輯本段]作者作品 沈復(1763年—1825年),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隨父親到浙江紹興求學。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復隨父親恭迎聖駕。後來到蘇州從事酒業。 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著《浮生六記》自傳體小說。 《浮生六記》***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考ぃ詈罅驕硐滴弊鰨淖忠嗖蝗縝啊Mぱ∽浴斷星榧僑ぁ貳?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余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蕓情投意合,想要過壹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此外,本書還收錄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憶語》。 [編輯本段]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壹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蝦蟆,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壹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上面的是語文書裏的原文,以下是《浮生六記》裏的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於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壹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蛤蟆也,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壹驚,神定,捉蛤蟆,鞭數數十,驅之別院。年長思之,二蟲之鬥,蓋圖奸不從也,古語雲"奸近殺",蟲亦然耶?貪此生涯,卵為蚯蚓所哈,腫不能便,捉鴨開口哈之,婢嫗偶釋手,鴨顛其頸作吞噬狀,驚而大哭,傳為語柄。此皆幼時閑情也。 註:蝦讀:ha [編輯本段]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到可以看見秋天小鳥剛長出來的羽毛,每遇見細小的東西,壹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裏,群蚊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裏暗暗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裏這麽壹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像和鶴壹樣;壹直擡著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的帳子裏,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當作成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像鶴壹樣在雲端鳴叫,我因此高興得拍手稱快。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壹般高,聚精會神地看,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蟻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的部分當成山丘,低陷的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遊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壹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仔細觀察,興趣正濃,忽然有個極大的東西,推倒山、壓倒樹而來,原來是壹只癩蛤蟆,舌頭壹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壹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蛤蟆,鞭打了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編輯本段]課文研討 壹、整體把握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壹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於空中”的動人圖景,並且看得入了迷。隨後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雲端”的圖景,於是“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壹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壹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壹。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於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花園裏土墻凹凸處和花臺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壹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壹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裏相鬥,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壹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壹伸舌,便將兩獸壹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壹只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並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麽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壹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壹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問題研究 沈復《浮生六記》中“閑情記趣”壹章,主要記作者長大後對花木的喜愛和婚後跟妻子壹同美化居室及周圍環境的瑣事;記童年趣事的只有開頭壹小段,因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描寫兒童觀物的心理過程上頗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於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鶴唳雲端”,則是接近聯想。這後壹種聯想又促使他產生了模仿的意願,於是“留蚊於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雲端”,這是年幼作者的錯覺,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這是壹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鬥壹節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於類似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產生的,跟“鶴唳雲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我們應當註意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對加強記憶力和促進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也大大有益。 [編輯本段]練習說明 壹 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為什麽作者說這兩件事都有“物外之趣”?妳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壹個情趣豐富的人?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把文言文學活。凡記敘文都應當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內容大意,這正是學活的辦法之壹;如果壹開始學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對詳,則無異於堵塞學活之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對學生創造性的復述成分應予肯定,只糾正明顯的錯誤。 第壹問要放在學生基本成誦後作答(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 第二問是開放性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可以從學生的課余愛好入手,啟發培養學生的情趣和聯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釋詞語。 1.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擡)首(頭)觀之”。試選用壹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1)項為之強(2)果如鶴唳雲端(3)以叢草為林(4)興正濃(5)方出神(6)驅之別院 2.下面的詞語大多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解釋時不妨采用講述大意的辦法。示例: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龐然大物 (4)夏蚊成雷(5)物外之趣

采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