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格的成語是什麽

格的成語是什麽

1、別具壹格

意思是比喻另有壹種獨特的風格。

出處:清·呂留良《與施愚山書》:“詠見贈詩,風力又別具壹格。”

譯文:詠見面的贈詩,風格別致新穎,與眾不同。

例句:繪畫有著別具壹格的魅力。無論是漫畫、水粉畫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尤其是漫畫人物,是我壹直以來酷愛的。

2、格格不入

釋義:格格:阻礙,隔閡。形容彼此不協調,不相容。

出處:清·袁枚《寄房師鄧遜齋書》:“以前輩之典型;合後起之花樣;自然格格不入。”

例句:也許這些聽起來與經濟危機的大環境格格不入,那是因為這艘輪船是在經濟危機之前的2007年開始建造的。

3、不拘壹格?

意思是指不局限於壹種規格或壹個格局。

出處:清·龔自珍《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

譯文:我奉勸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壹定規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後來,人們把“不拘壹格降人才”精簡成“不拘壹格”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不拘泥於壹種規格、辦法。

4、降格以求

解釋:降:降低;格:規格;標準。降低標準來尋求或要求。指不堅持原來的要求和標準。

出處:魯迅《墳 燈下漫筆》:“那麽到親戚朋友那裏借現錢去罷,怎麽會有?於是降格以求,不講愛國了,要外國銀行的鈔票。”

例句:本想找壹個有點文化、講衛生、身體好、脾氣也好而且勤快能幹的保姆,可現在只能降格以求了,因為這些年掙錢的路子寬,願當保姆的人不多。

5、格物致知

意思是: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妳知道人生百態。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

出 處:《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壹部後,“格物致知”的意義也就逐漸成為後世儒者爭論不休的熱點議題,以至於今。

社會上關於“格物致知”的流行詮釋是根據南宋朱熹學說的部分觀點,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