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tāo guāng yǎng huì]
韜光養晦是壹則成語,最早出自於《舊唐書·宣宗記》。
韜光養晦的意思是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成語出處
晉·劉昫《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
後據此總結出成語“韜光養晦”
成語故事
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13子,於長慶中期被封為光王。在他即位之前,身為王公的李忱卻不得不離京出走,這得從他當時的處境說起。李忱的母親邂逅了當朝皇帝,生下了李忱。可惜在李忱的幼年,憲宗皇帝就被宦官暗殺了,留下這壹對母子,既不能母憑子貴,也不能子憑母貴。
820年二月,李恒被宦官扶上皇位,是為唐穆宗;4年後穆宗服長生藥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歲,駕崩後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繼接任。
在這長達20年的時間裏,三朝皇叔李忱的地位既微妙又尷尬,他只能以黃老之道,韜光養晦,裝傻弄癡。先王的特殊身份,還是讓他逃避不了侄兒們猜忌、排斥、擠壓的命運。文宗、武宗兩位皇帝更是對他心存芥蒂,非但不以禮相待,還想方設法地迫害他。
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時,李忱為避禍,便“尋請為僧,行遊江表間”,遠離了是非之地。應該說,李忱當時作出的這壹抉擇,當屬明智之舉。而流放底層,閱盡人世滄桑,也為他將來成大業提供了壹個機會。[4]
法號“瓊俊”的李忱雖然隱居於與世隔絕的深山之中,但他並沒有壹心向佛,忘卻心中之誌。握瑾懷瑜的他,效法孔明抱膝於隆中、太公閑釣於渭水,準備待時而動。在唐武宗統治的6年間,他不停地通過秘密渠道打探宮內情況,積極從事奪權的活動,以實現“歸去宿龍宮”的宿願。
雖然他壹直隱藏自己的這壹誌向,在福建境內天竺山真寂寺的三年間,在壹次與名僧黃蘗和尚觀瀑吟聯時,他的才能通過壹副對聯表露出來。
壹日,李忱與黃蘗和尚在山中閑話.面對懸崖峭壁上的壹條飛瀑,黃蘗來了雅興,對李忱說道:“我得壹上聯,看妳能否接出下聯。”李忱也興致盎然,說道:“妳道來我聽,我必對得上。”黃蘗於是吟道:“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李忱幾乎是脫口而出:“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李忱就像那瀑布,經歷“千巖萬壑不辭勞”的艱險後,終將飛珠濺玉、石破天驚。公元846年,李忱果然在太監們的擁戴下,從侄兒手中奪過大位,是為唐宣宗。時年37歲。
成語寓意
“韜光養晦”啟示人們要堅忍、謙虛、謹慎、深藏,永遠沈下心、沈下意、沈下身段與弱勢的大多數在壹起。提倡堅忍、謙遜與親民。要在行動和謀略上,即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外在表現得低下、委屈、無能,使人對自己產生厭惡的感覺,放棄對自己的戒心。
依靠這種“騙人”的假象減少外界的壓力,松懈對方的警惕,而自己則暗中準備,積極“備戰”,再瞄準時機,出奇制勝。許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韜晦的歷史。做個真正的智者,勝利終將屬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