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晏子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幹部考核完全是自上而下,由職位最高的齊王壹人說了算,“說行就行,說不行就不行”。作為現代的領導幹部,與晏子壹樣,掌握著壹定的權力。所不同的是,晏子作為舊時代的官吏,他代表的是君王的、統治階級的利益,全然不顧老百姓;而現代的領導幹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老百姓,全然沒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對幹部的評價,就能以之為鑒,從我們的幹部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既不能讓少數人定了終身,又不能因為為群眾做了事情而誤了真正的好幹部。要準確考核壹名幹部,必須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徹底打破由少數人說了算,而應由群眾,真正意義上的群眾說了算。
正常情況下,民意測驗得票最多的壹般是群眾公論好、受歡迎的,但也絕不能唯票選人定政績。做人和做事是兩碼事,前三年晏子光做事不管“做人”,而後三年光琢磨“做人”而不去做事,結果前三年“票少”,後三年“票多”,做的事多,得罪人多,“不合格”、“不稱職”也就多了;不做事,當好好先生,同流合汙,沒有不利的名聲,既輕松自在,又能重用提拔,只苦了百姓群眾,得“優秀”票當然不少。那麽怎樣才能解除這壹怪現象幹擾?就在於各級組織和領導幹部要聽真話,聽逆耳的話,聽反對的話,即使反對意見是少數,也決不可輕易否定,只有深入群眾,看是不是真正體現和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事實說話,分析社會議論和群眾的話是不是壹回事,這就決不會被假象所迷惑,決不會被那些惡意散布的流言所蒙蔽。
其次,對幹部的行為,要多方位,辯證地看,不能用同壹標準評價不同的幹部所作的不同的工作,不可聽壹面之辭或受眾口壹詞的影響。比方說評價獨斷專行、作風不民主,實際上有可能是事業心、責任感和開拓進取精神強或對下屬要求嚴格。有的因為環境過於困難而工作難見成效,這就要同德才平庸、不思進取區別開來;有的是改革過程中因某些政策界定不明,造成了工作失誤,這就要同幹部自身素質區別開來;有的註重基礎建設,在培植發展後勁,這就要同只求壹時政績而犧牲長遠利益區別開來。
另外,第壹年反映晏子有問題,應該馬上跟蹤考察,真是不行,沒有本事也沒有做正事,政績也沒有,早就要指出其存在的問題,肯定其優點,可以讓他到合適的崗位上去,以適得其所。真是行,盡全力做正事做實事,政績突出,就不該有罷免決定。決不能因為告狀的人多了,對他的印象不好了就隨便作出決定。
評價幹部是壹面旗幟,選拔任用幹部主要依靠對幹部本身的評價,這項工作鮮明地反映著領導者的意圖,有時正反映出用人現念、用人路線、用人標準甚至是個人好惡、親疏恩怨、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