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以及山鳥的“驚”、“鳴”,有動有聲,但其效果不是喧鬧,而是有力
地反襯出“人閑”、“夜靜”和“山空”。在深夜裏尚能覺察桂花飄落,豈不
是突出地表現了“人閑”、“夜靜”?明月乍出, 有光無聲, 卻能“驚”動
“山鳥”,豈不是突出地表現了“夜靜”、“山空”?其他壹切聲息都沒有,
只從“春澗”中偶爾傳來幾聲鳥鳴,豈不是令人品嘗到春山月夜空曠寧靜之美?
當代評論家多謂此詩出於禪悟, 體現禪機。 前人亦註意及此,如胡應麟
《詩藪》雲:“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如‘人閑桂花落’
雲雲,‘木末芙蓉花’雲雲,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
妙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