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
1、釋義: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
2、出處: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詩句:寫人寫鬼高人壹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評價《聊齋誌異》
3、例句:
清趙翼《楊雪珊自長垣歸來出示近作嘆賞不足詩以誌愛》:“入木三分詩思銳,散霞五色物華新。”
魯迅不但“入木三分”的揭露了舊的“蒙童讀物”對兒童毒害,為“打掉毒害小兒的藥餌”作出了貢獻,而且對新的兒童讀物的創作,也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同時他自己曾親自搜集兒歌,翻譯外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和科學小說。
為使孫凱在商海中馳騁起來,在妻子虛稱老板請自己吃飯、跳舞、送鮮花的壹場戲,頗能入木三分地表現孫凱面臨的矛盾心態。
4、對聯: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鄭板橋
歇後語:錘子打釘子——入木三分;啄木鳥啄樹——入木三分;榕——入木三分
燈謎:八十八晉王羲之
成語典故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①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⑧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②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 jī ) 月③,書便大進。
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⑤之智。”涕流⑨曰:“此子必蔽⑥吾名⑩!”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⑦,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 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臺丈人。”自言真勝鐘繇。羲之書多不壹體。 (節選自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