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三部曲》由蘇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構成:壹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學兒童階段的樂學生活;二是《公民的誕生》——它涉及的是中學少年階段的和諧發展;三是《給兒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學青年階段的成才修養。
而在這個三部曲中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從中充分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對教育真誠而持之以恒的愛。他對孩子對教育幾十年如壹日始終保持的壹顆純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對孩子沒有半點私心,他對教育沒有半點功利之心。從沒有想過要通過孩子來發財,從沒有想過要通過教育來謀取教育之外的東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對孩子的愛,不是壹種教育藝術,更不是壹種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從心底散發出來的人性芬芳。曾有壹位波蘭學者參觀了巴浦雷什中學後說:“我在這所學校發現壹個秘密,那就是這個學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長的!無論蘇霍姆林斯基出現在校園的什麽地方,總會有壹群孩子圍上前去,而這個時候,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臉上就會呈現出壹種孩子般純真的笑容。”是的,蘇霍姆林斯基是壹個純真的人,面對純真的孩子,從事著純真的事業,從沒有想過要借教育而名揚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業卻因此而不朽。縱觀本部分,兩點感受頗深:
1.他把“和諧教育”概念納入了“全面發展”理論之中。他的“和諧教育”意味著:壹是處理好認識世界(即理論學習)與改造世界(即實踐活動)這兩者的關系,使之處於相互促進的和諧之中;二是處理好各個表現領域的和諧關系,使每個學生在其天賦所在的壹切領域中,充分表現自己並且出類超群;三是使學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帶來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並取得同樣的成功。總之,要找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金礦脈”、“閃光點”,使他產生壹股情感動力,並發生情感轉移,讓每個學生“擡起頭來走路”,確認自己是“大寫的我”,以此找到並打開全面發展的突破口,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2.他把“精神生活”範疇補充進了“全面發展”理論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著: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多方面積極向上的需求和興趣,能夠在其積極活動中得以形成、滿足和發展,使他特有的天賦才能有機會充分顯露和發揮。他認為,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和豐富的內心世界是其全面發展的壹個極重要的標誌。他指出,在學校裏,不能只有聽課、作業、考試而沒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純體力勞動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壹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壹切,為了壹切孩子”,這個在今天的中國幾乎成了每壹個學校最響亮的口號,可在蘇霍姆林斯基那裏,不是口號,而是貫穿壹生的每壹天的具體實踐。追求真理,忠於心靈,堅守良知,這是蘇霍姆林斯基作為知識分子最寶貴的品質
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壹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註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麽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麽錯誤觀點,想壹想妳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麽。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麽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麽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麽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麽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麽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壹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妳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妳需要把妳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
壹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壹篇讀後感裏只能論述壹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壹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麽在文章裏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壹些事例。壹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壹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註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註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壹、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壹種是縮寫內容提綱,壹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壹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壹兩個詞語)做題目,下壹行是——《讀有感》,第壹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壹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麽是主要的,什麽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壹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註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麽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壹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壹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壹般的作壹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壹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壹點,用壹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註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註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松。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壹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壹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壹、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壹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壹本書或壹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壹本書或壹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壹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壹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壹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壹點來寫。要註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註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壹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壹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壹樣的,只需在第壹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壹定要突出壹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壹點,用壹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註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壹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壹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註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壹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