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成語意思是比喻壹味地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該成語也啟示了我們只會生搬硬套或是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出自《莊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溯源如下:
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是邯鄲,邯鄲人走路姿勢優美,手腳擺動很有風度。
燕國壽陵壹帶有壹位少年,長相很清秀,衣食無憂,但是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他覺得別人穿的衣服比自己好,別人家的飯菜比自己家的香,自己的走、立、坐姿勢也沒有別人高雅。於是決定向他人學習,見到什麽就學習什麽。這位少年聽說邯鄲城裏的人走路姿勢優美,於是他不顧路程遙遠,決定去邯鄲學習走路。
到達邯鄲後,他就站在路旁,仔細觀察邯鄲人走路的方式,並不斷揣摩他們走路的姿勢,有時還壹步壹步地跟在路人的後邊學習。
他認為邯鄲小孩走路姿勢活潑,於是跟著小孩學;他認為邯鄲老人走路姿勢穩重,也跟著學;邯鄲婦女走路搖擺多姿,他也跟著學。然而,這位少年總覺得自己走路姿勢很別扭。他想,也許是自己在燕國走了十幾年的路,舊習慣太深了。於是他丟掉舊有的走路習慣,完全按照邯鄲人走路的樣子,從頭學起。
然而,經過好長時間後,這位少年不僅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的樣子,自己原來走路的樣子也不會了,他只好爬著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