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狙公賦芧的大意是,告訴我們

狙公賦芧的大意是,告訴我們

大意是:宋國有個老頭養了壹群猴子,老頭和猴子能彼此理解對方的心意。後來因為糧食缺乏,不得不限定猴子的橡實數量,為了讓猴子順從,老頭就欺騙猴子說給他們早上三顆晚上四顆,結果猴子很憤怒,後又改口說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猴子就變得非常高興。

狙公賦芧,出自戰國莊周的《莊子·齊物論》,引用自鄭人列禦寇的《列子·沖虛經》。

原文: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是乎?”眾狙皆起畢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譯文:宋國有個養獼猴的人,喜愛獼猴,所以養了成群的獼猴。他能理解獼猴的意思,獼猴也懂得狙公的心意。他節省家人的口糧,以此滿足獼猴的食欲。不久缺少糧食,要限制他們的食量。恐怕獼猴們不聽從自己的,先欺騙他們說:“給妳們橡子,早上三個,下午四個,夠了嗎?”所有的獼猴們都跳起來發怒。他不壹會兒又說:“給妳們橡子,早上四個,下午三個,夠了嗎?”所有的獼猴們都趴在地上表示高興。

擴展資料

莊子意在闡明他的哲學思想,莊子認為各種各樣的學派和論爭都是沒有價值的。從事物本於壹體的觀點來看,是與非、正與誤是不存在的,就像“狙公賦芧”壹樣,“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沒什麽本質的區別。

《列子·沖虛經》以莊子的故事為本體,加以擴充,增加了首尾,才真正成了完整的寓言故事。它告誡人們要註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後引申為反復無常,譴責那些說話辦事不負責任的人。

這就是成語“朝三暮四”的典故及其由來。

百度百科--狙公賦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