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投鞭斷水主要人物

投鞭斷水主要人物

淝水之戰

由曹操建立的魏國後來被司馬家所篡奪,改國號為晉。晉國滅掉蜀國和吳國,於是中國又歸於統壹,成為大晉朝。但是晉朝從壹開始就多災多難,開國皇帝晉武帝死後,由他的兒子惠帝繼位。惠帝是個白癡,連春夏秋冬也分不清楚,結果,由賈皇後主政,不久就發生“八王之亂”——司馬家的八位王爺互相打起來,打得壹塌糊塗。北方的少數民族,於是趁機起兵造反,把晉朝趕到長江以南,成為東晉。

東晉剛建立不太久,就又遇到壹次生死考驗:胡人苻堅統壹了北方,建立前秦政權,勢力強大,開始把矛頭指向江南,誓要滅掉東晉,統壹全國。“淝水之戰”爆發。

東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苻堅分東西兩路大軍對東晉發動進攻,拉開淝水之戰的序幕:

西路:二月,由征南將軍苻丕等率七萬大軍主攻襄</PGN0213.TXT/PGN>陽(今湖北襄樊市),由征虜將軍石越率精銳騎兵壹萬,京兆尹慕容垂等率眾五萬,領軍將軍茍池等率眾四萬,從側面配合,合攻襄陽。經過壹年的戰事,於次年二月,襄陽陷落,襄陽守將朱序被俘,降敵,被苻堅授予度支尚書的官職。

東路:七月,由彭超攻彭城(今江蘇徐州),由後將軍俱難等率步兵、騎兵***七萬攻淮陰、盱眙(都在今江蘇),於次年二月攻克。接著,秦兵六萬繼續向南挺進,包圍三阿(今江蘇高郵西北),離揚州的距離只有百裏之遙。眼看秦軍就要打到江邊,東晉朝廷急忙在沿江壹帶布防,並派出部隊解三阿之圍,接著收復淮陰和盱眙,把秦軍趕到淮水以北,總算暫時阻擋住了東路秦軍的攻勢。

首戰取得初步經驗後,又過了三年,苻堅最後下定決心要發動壹場全面進攻,務必壹舉將東晉拿下,實現統壹天下的宏偉理想。晉太元七年十月,苻堅大會群臣,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大臣們少部分人附和苻堅,大部分人反對,認為東晉現在人心齊,又有長江天險,不可輕率冒進。苻堅聽了,說:“以我現在的兵力,‘投鞭斷江’——每人投壹條馬鞭就可以截斷長江的江流,長江有什麽可怕。我攻晉朝,將會像秋風掃落葉壹樣!我主意已定,妳們不要再說了。”

東晉太元八年八月,苻堅令陽平公苻融等率二十五萬為前鋒;苻堅自己親自率領六十萬步兵、二十萬騎兵從長安出發,連軍千裏,浩浩蕩蕩,鋪天蓋地向江南</PGN0214.TXT/PGN>殺去。——這樣規模的出兵,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東晉人全部湊起來,也只有八萬部隊!八萬對壹百萬,面對如泰山壓頂壹般的攻勢,東晉人將會怎麽樣應對呢?他們許多人心裏沒底,非常害怕。——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力量實在太懸殊了。

千斤重擔壓在核心人物——宰相謝安的肩上。要是壹般人,面對如此局面,準會緊張得連氣也出不勻了,要尿了褲子!但謝安不是這樣的人。這是壹個極有修養的人,其修養的功夫,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他有著壹種名副其實鋼鐵壹般的意誌力——我相信:就是炸彈在腳下爆炸他也不會眨壹下眼。

謝安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自己的部署,他以他的“謝家軍”為骨幹,組成壹支絕對可靠的戰鬥隊:任命謝玄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徐州兼兗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領八萬部隊抗擊秦軍;外派五千水軍作為增援部隊。

謝安自己在背後坐鎮指揮。如何坐鎮指揮呢?謝安知道,當前最最重要的倒不是做出如何作戰的具體部署,而是,首先安定特別是高級將領的“人心”,使他們壹定懷有必勝的信念和信心,這是壹切的關鍵,否則就什麽也談不上。

於是,本來壹向就安詳從容的謝安,現在是更加鎮定自若了:謝玄等將軍前去找他問作戰的計劃,他什麽也不說,卻領著他們及壹些親朋好友壹道去遊覽山水,</PGN0215.TXT/PGN>整整走了壹天,到晚上才回來。將軍桓沖覺得京城安危重大,提出要派三千部隊作為警衛,他也不要,說應將兵力放到前線去。

在長江那壹邊,真的是如苻堅所預計的那樣,秦軍的攻勢極為淩厲,如風卷落葉,推進極為神速,不久就到達淝水西岸。這時,晉軍抵達淝水東岸。兩軍隔水對峙,等待時機進行決戰。

晉軍不能久等,那樣的話,秦軍將越集越多,憑自己那麽少的人,無論如何不能取勝;必須是:抓住要害,速戰取勝。

謝玄於是派出使者對苻堅說:“妳來就是與我們進行決戰的,現在妳守在岸邊,我們過不了河,沒法決戰。妳如果能稍稍往後撤壹點,讓我們過河,那時我們進行決戰,妳看如何?”

秦軍將領們都不同意後撤,但苻堅卻認為,後撤壹點也沒什麽,正好趁晉軍半渡之機(部隊渡過壹半的時候)發動攻擊,必能取勝。

苻堅太自大了,他不懂兵法:大軍團陣地戰,前進容易後退難,只有在做出周密的部署之後,才能有條不紊地後退,所謂“徐徐而退”;否則,壹退就亂,如潮水壹般,勢不可擋,前軍變後軍,擁擠踐踏,頃刻間軍心土崩瓦解。

情況果然是這樣:苻堅剛下達後撤的命令以後,秦軍就開始混亂起來。這時,晉軍趁勢飛渡淝水,以鐵騎猛沖敵陣。再加上幾年前投降苻堅的朱序在後面高聲</PGN0216.TXT/PGN>亂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頓時由後退變成潰退,各自逃命,不可收拾。而晉軍則如滾湯潑雪壹般,又如虎入羊群壹般,橫沖直撞,將秦軍趕得七零八落,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連指揮官苻融也被亂軍踩死了!

拼命逃命的秦軍越逃越成驚弓之烏,聽到風吹聲、鶴鳴聲,都以為是晉軍追來了,慌不擇路,壹個勁往荒野裏鉆。結果,秦軍被踩死的,凍餓死的,逃散的,就達百分之八九十;而直接被晉軍殺死的倒數量有限。苻堅本人也在拼命逃命之列,也顧不上坐他的“雲母車”了,他那輛豪華的馬車,成了晉軍的戰利品。當他壹路北逃,壹路收集敗兵,回到洛陽時,原先帶出來的百萬大軍,只剩下十來萬人馬。接著,他的國內發生叛亂,苻堅本人被殺,他的強大壹時的秦王朝,也四分五裂,滅亡了。

而晉朝這壹邊呢,當得勝的消息傳來的時候,謝安正在與人下棋,他不動聲色下完了那盤棋,然後才起身,出門的時候,壹腳踩到門檻上,將木拖鞋底上的齒兒都給踏斷了——就那麽大的力量!誰說他內心不緊張呢?

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壹個著名的戰例,直到現在,軍事家們還把它作為教材進行教學和研究。同時,它在文學上的“貢獻”也不小——比如,壹口氣創造了三個成語,到今天被人們常常用到,這三個成語就是:投鞭斷水、風聲鶴唳、草木皆兵。</PGN0217.TXT/P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