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

註 音

chéng mén lì xuě

釋 義

程:指程頤。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比喻尊敬師長。

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原文

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2)文,稍長,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於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3)顥於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壹日見頤,頤偶瞑坐(4),時與遊酢侍立(5)不去,頤既(6)覺,則門外雪深壹尺矣。

註釋

1.選自《宋史·楊時傳》。2.屬(zhǔ):撰寫。3.見:拜見。4.瞑坐:打瞌睡。5.侍立:恭敬地站在壹旁。6.既:已經。

時與遊酢侍立不 去:離開

譯文

楊時字叫中立,是劍南將樂地方的人。小的時候就很聰穎顯得與眾不同,善寫文章。年稍大壹點既潛心鉆研經史,宋熙寧九年,他考上了進士及第。當時,河南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孔子,孟子宏偉獨到的學術,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吾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臥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以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已四十歲了。壹天,他去看望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遊酢(音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壹尺多深了。但他依然站在那裏!

出 處

《宋史·楊時傳》:“至是,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壹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音zuò)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壹尺矣。”

用 法

偏正式;則謂語;比喻尊師重教

近義詞

尊師重教、程門度雪、立學求道

典 故

楊時見程頤在洛陽,雖然自己已經四十歲了,但還是想學習,就去見程頤.見到的時候,他剛好在坐著打瞌睡.於是,楊時和壹同前來的遊酢壹直站在那等.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下了壹尺厚了!

二程簡介

這則成語裏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學家、“鳳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頤。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均為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顥、頤二人孩童時代讀書求學於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閔集鄉壹帶)。《孝感縣誌》雲:“程子讀書臺,在縣東五裏,宋慶歷年間,二程讀書於此。”程子讀書臺又名“鳳凰臺”,因相傳在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鳳集於東崗,產九子於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學習、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時即讀書於其臺之樓上,故也名程臺。“其樓曰夜月樓,虛窗晃明,美景澄清,無屋舍煙火之湊密、兒童雞犬之聲雜,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學,伊洛學派亦肇基於孝感”。程頤十八歲後,遊伊洛、進太學,就學於周敦頤,著《顏子好學論》等書,逐步創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學流派,形成獨樹壹幟的“程朱理學”,其學說受到許多名彥碩儒的推崇。

後來,孝感百姓為了紀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毀。清順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縣張擢士重建於東嶽廟側,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壹“程臺夜月”。可惜該樓毀於1968年,今僅存遺址。

程是指宋代理學家程頤。立雪是指學徒站在雪中虔誠求道。“程門立雪”的原意是說: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教。

這則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和遊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遊酢二人恭敬地站在壹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壹尺。後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程門立雪”也可說成“立雪程門”。

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他與兄長程顥都是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被世人稱為二程。他們出身於官宦世家。兄長程顥字伯淳,長期居住洛陽聚徒講學;程頤前後從事講學和著書達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側重,程顥著有《定性書》、《識仁篇》等,程頤則有《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傳世。因二人在重大問題上意見壹致,後人對他們的思想言論不加細分,便將兩人的語錄和著作合編成《二程全書》。

現在,河南嵩縣的程村,就是二程故裏。村東還遺存有石碑壹座,上書“聖旨”,下書“兩程故裏”。村中遺存有二程祠壹座,祠中有道學堂大殿和兩座講堂,“程門立雪”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裏。

程顥、程頤在前人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壹整套哲學思想。他們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萬事萬物都是由“道”派生出來的,君王要治理好國家,必須“行以順道”,以德為主,與法制兼顧。這些思想自成壹家,獨成體系。因二程壹生主要活動在洛陽,所以,後人就把他們創立的這套思想體系稱為伊洛學派。後來,經過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終使二程的理學思想發展為“程朱理學”。

將樂民間故事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壹生立誌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壹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壹步深造。有壹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壹個正確答案,他倆壹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塑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入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壹只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過了良久,程頤壹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壹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程門立雪”就由此而來,成為千古佳句,流傳至今。

啟示

1.學習要堅持不懈 2.尊師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