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墻”最早出自於《論語·季氏》。原文如下: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後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成語“禍起蕭墻”。
成語寓意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各諸侯與天子爭權,而在諸侯國內部,國君的權力也往往被卿大夫和家臣把持。季友原本與國君魯莊公是同胞兄弟,又為輔佐王室立下大功,他可能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後代會與國君爭權。
季康子是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把持國政,專橫壹時,與魯國國君之間產生了很大矛盾。他準備去攻打顓臾,就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
孔子得知這壹消息後,認為季孫之憂不在外部,而在來自宮室之內的禍患。因為魯哀公不會坐視季氏壯大勢力,專橫跋扈,壹定會尋機懲治季氏。禍起蕭墻,同室操戈,人們要多註意內部存在可能發生的危險。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禍起蕭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