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經典成語故事簡短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
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
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篇二經典成語故事簡短
唇亡齒寒
春秋時期,虢國屢次侵犯晉國,晉獻公便決定滅掉虢國。大夫荀息想了壹個計策:“虢國與虞國唇齒相依,我們可以先從虞國借道討伐虢國,等滅了虢國,就能順道滅掉虞國。”
晉獻公認為虞公未必會答應借道。
荀息說:“虞公很貪婪,如果我們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馬送給他,他必然見利忘義,痛快地答應我們的要求。”晉獻公也很珍愛美玉和良馬,不願輕易予人,因而沈吟不決。荀息便說:“這只是權宜之計,等我們滅了虢國之後,就去討伐虞國,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馬了。”晉獻公權衡之後,同意了荀息的提議,派他帶著美玉和良馬前往虞國遊說。虞公見到這些珍貴的禮物,喜出望外,當即允諾借道給晉國。
虞國的大夫宮之奇是位有識之士,他對虞公說:“有壹句諺語說:‘唇亡齒寒。’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我們虞國和虢國就是這種唇齒相依的關系,壹旦虢國滅亡,那我們離亡國之日就不遠了。所以堅決不能允許晉國借道。”虞公心裏只有美玉和良馬,根本不理會宮之奇的意見。
宮之奇見忠言不被采納,無奈之下率領族人逃往國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國就要大禍臨頭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會淪為晉國的附庸。”
晉國的大軍穿過虞國國土直抵虢國都城,虢國人做夢也沒有料到晉軍竟然會從虞國的邊境冒出來,還沒來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國奴。晉軍班師回國時,經過虞國國都。虞公毫無戒備地到城外犒勞晉軍,祝賀他們凱旋。晉軍乘機突然發難,擒住了虞國君臣,之後進城奪回了當初賄賂虞公的美玉和良馬。直到此時,虞公才如夢初醒,後悔自己不該貪財而不聽信良言,但為時已晚。
篇三經典成語故事簡短
舉足輕重
竇融世代在河西擔任要職。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時,他擔任波水將軍,統率重兵。後來更始帝劉玄滅了王莽,他又歸順更始帝,當了巨鹿太守。更始帝兵敗後,他無主可依,就聯合酒泉、敦煌等五個郡在河西形成割據勢力,自任五郡大將軍。
河西民風比較淳樸,竇融施行的政策又比較寬和,所以境內官民相安,糧食充足,附近的流亡百姓紛紛歸順竇融。壹時間,河西五郡兵強馬壯,天下聞名。
後來,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他就是漢光武帝。竇融總覺得自己割據壹方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很想歸順光武帝,做個青史留名的漢室忠臣。於是他派長史劉鈞向光武帝上書並獻上馬匹。
劉秀得知竇融有歸順的想法,高興得不得了,當下就封他為涼州牧,賞賜黃金二百斤,並讓劉鈞帶壹道詔書給竇融。
在詔書中,劉秀指出河西五郡軍民安定,表現出壹派欣欣向榮的氣象,這些都應當歸功於竇融的治理之功。他還表示,自己知道竇融功勞很大,所以對他非常思慕。
劉秀特意指出,在他與竇融之間,還有蜀地的公孫述和天水的隗囂,他們占據土地,壹個想爭奪天下,壹個則想從戰爭中漁利。在蜀漢相攻的形勢下,竇融歸順何人,對全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舉足移動壹步,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
篇四經典成語故事簡短
興高采烈
稽康,字皮夜,他是魏晉之間有名的“竹林七賢’之壹,風度翩翩,文才超群,當時便有許多人傾慕他。稽康壹生寫了不少詩和論文。他在詩中曾壹再提到環境的險惡。“鳥盡良弓藏,謀極身心危,吉兇雖在己,世路多險峨。”這些詩句對當時的現實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論文,則觀點鮮明,論點集中,具有根強的論辯力,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揭露和對禮法之士的批判。如他在《養生論》中主張“清虛靜泰,少私寡欲”,批判士族中的人過著“聲色是耽”的縱欲生活,尤其對又想長壽又要享樂這類人的心理刻畫更是特別精采。他說,這類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懼其失,茍患失之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驕,持滿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茍,得之何得不失那!”稽康就是這樣,把魏晉士大夫那種得失急聚、生死無常所產生的極為貪婪的變態心理壹語破的,刻劃得淋漓盡致。
篇五經典成語故事簡短
杞人憂天
在我國歷的春秋時代,有壹個杞國人,總是擔心有壹天會突然天塌地陷,自己無處安身。他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飯不香,睡覺不寧。
後來,他的壹個朋友得知他的憂慮之後,擔心這樣下去會損害他的健康,於是特意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壹些積聚的氣體而已。而氣體是無處不在的,比如妳擡腿彎腰,說話呼吸,都是在天際間活動,為什麽妳還要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杞國人聽了,仍然心有余悸地問:“如果天是壹些積聚的氣體,那麽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不會掉下來呢?”
開導他的朋友繼續解釋:“太陽、月亮、星星,也都只是壹些會發光的氣團,即使掉下來了,也不會傷人的。”
可是杞國人的憂慮還沒有完,他接著問:“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該怎麽辦?”
他的朋友又說:“地,不過是些堆積的石塊而已,它填塞在東南西北四方,沒有什麽地方沒有石塊。比如,妳站著踩著,都是在地上行走,為什麽要擔心它會陷下去呢?”
杞國人聽了朋友的這壹番開導之後,終於放下心來,十分高興。他的朋友也為他不再因無端的憂愁而傷身體,感到了欣慰。
其時,有位楚國的思想家名叫長盧子的,在聽說了杞國人和朋友的對話之後,不以為然,他笑著評論道:“那些彩虹呀,雲霧呀,風雨呀,壹年四季的變化呀,所有這些積聚的氣體***同構成了天;而那些山嶽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這些堆積物***同構成了地。既然妳知道天就是積氣,地就是積塊,妳怎麽能斷定天與地不會發生變化呢?依我看,所謂天地,不過是宇宙間的壹付小小物體,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的壹種,其本身並未終結,難以窮盡;因此人們對這件事也很難想像,不易認識,這都是很自然的。杞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這確實有點想得太遠;然而他的朋友卻說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不對。天與地不可能不壞,而且終究是要壞的,有朝壹日它真的要壞了,人們又怎麽能不擔心呢?”
對於這場爭論,戰國時的鄭人列禦寇也有說法。他認為:“說天與地會壞,是荒謬的;說天與地不會壞,也是荒謬的。天地到底會不會壞,我們目前尚不知道。不過,說天地會壞是壹種見解,說天地不會壞也是壹種見解。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來不曉得過去,過去也不能預測未來。既然如此,天地究竟會不會壞,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無疑問,如果用今天的科學常識來看待天和地,我們完全可以斷言,那個杞國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長盧子和列禦寇的觀點都有偏頗。但這則故事仍然說明:對於壹個時代所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人們不應該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還是要豁達些好。
篇六經典成語故事簡短
推心置腹
漢平帝的大司馬王莽篡奪漢朝政權以後,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其中聲勢大的是赤眉軍和綠林軍。公元23年,農民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與王莽的42萬大軍展開決戰,其中壹個叫劉秀的將領十分活躍。在這壹戰役中,王莽被打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不久,農民軍就攻進了京城,殺死了王莽。皇族劉玄被尊為天子,劉秀因立了大功,被封為蕭王。
劉秀是壹個很有城府的人,並不甘心讓劉玄做皇帝。劉秀在黃河以北壹邊與反對劉玄的零散農民軍作戰,壹邊擴充自己的勢力。公元24年,劉秀在魏州和蒲陽大敗赤眉軍,收編了投降的,封降軍的主帥為列侯,其他帶兵的也都任命了官職。
可是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擔心將來被劉秀消滅。劉秀看出他們的心病,便采取了壹項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將仍舊回舊部,統率原來所屬的兵馬;他自己則只帶很少的隨從,到各投降去巡視,並不對他們加以戒備,以表示對他們的絕對放心。這些投降的官兵見劉秀把他們當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慮,互相議論說:“蕭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了,放在別人的腹中,我們還有什麽可擔心的?難道還不該為他赴湯蹈火嗎?”所以,官兵對劉秀十分服從。《後漢書?光武帝本紀》裏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為“推心置腹”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