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滔滔不絕”也作“滔滔不竭”。這個成語出自五代後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宰相叫張九齡,以善於言談而出名。他見唐玄宗疏於朝政,就多次進言勸諫。張九齡主張任人唯賢,廣攬人才,並設置了選拔人才的專門機構。每當他與賓客們談論起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說話像滾滾流水連續不斷。後來由於得罪權貴李林甫,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職務。
滔滔不絕
tāo tāo bù jué
[釋義] 滔滔:水流滾滾;連續不斷的樣子。像水流壹樣不間斷。比喻話多而又流暢。
[語出] 後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兵旨;滔滔不絕;如下阪走丸也。”
[正音] 不;不能讀作“bú”。
[辨形] 滔;不能寫作“濤”。
[近義] 源源不斷
[反義] 張口結舌 啞口無言
[用法] 用於形容話多;連續不斷。壹般作狀語、定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與“口若懸河”區別在於:~偏重於形容說話流暢;而“口若懸河”偏重於形容口才好。
[例句]
①他在會上~地講了兩個鐘頭。
②每壹回的《水滸傳》;他都能~地講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