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竇桂梅的"三個回歸"教育思想是什麽時候提出的

竇桂梅的"三個回歸"教育思想是什麽時候提出的

“三個回歸”:要讓語文實現向兒童生命的回歸,母語學習本質的回歸,教師專業發展的回歸.

最早是《回到教育的原點》,竇桂梅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她提出的“三個超越”和“三個回歸”理念,在語文界產生廣泛影響。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是什麽樣子?有人說,就是她那個樣子。

□優雅的氣質、極具感染力的表達、恰當的體態語言……她讓人體驗到母語的內在之美,感受到語文的趣味和魅力,也讓自己成為講臺上壹道無法復制的風景。

□壹個從山村長大的孩子,壹支綻放在小學語文界的“玫瑰”,閱讀,將兩者神奇地合而為壹。

■本報記者 張貴勇

竇桂梅,語文特級教師,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出版《竇桂梅與主題教學》、《玫瑰與教育》等多部專著,主編《小學語文目標質量手冊》。她提出的“三個超越”和“三個回歸”理念,在語文界產生廣泛影響。

“讀有字之書是光合作用,讀無字之書是壹種化學反應。作為壹名教師,要關註周圍的世界,發掘身邊的教育資源……”很多年了,清華大學附小校長竇桂梅壹直有個習慣,壹旦讀到有趣的教育故事,看到感人的教育細節,或者有了新的感悟,總會在筆記本上記下來。

而今,大大小小的本子鋪開來,可以鋪滿壹書桌。憑著不懈的記錄與反思,以及對閱讀的熱愛,竇桂梅從壹名代過音樂、數學、美術、思品課的“替補隊員”,成長為小語界最知名的特級教師之壹,寫下了數百萬字的專著,並提出了壹系列的教學主張。

透過那些或摘錄或反思的文字,我們窺見了她的喜怒哀樂、她的成長之路,也拾回了她最初的讀書時光。

被小人書叩開的閱讀之門

“正是童年對自然的閱讀、少年對小說的閱讀,奠定了我後來的精神底色,界定了我壹生的精神格局。”

“我從小在偏僻的農村長大,最初與文字的相遇是從看小人書開始的。”提及最初的閱讀體驗,竇桂梅說,她小時候壓根兒就沒有什麽書,唯壹能見到的就是小人書。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讀小人書。在信息閉塞的大山裏,那行雲流水的線條、人物豐富的表情,再配上簡潔生動的文字,像施了魔法壹般深深地吸引著她。

上小學後,竇桂梅更加癡迷地讀著小人書,凡是能找到的,她都愛不釋手、百看不厭。《紅樓夢》、《小刀會》、《西遊記》、《大刀記》、《壹塊銀元》、《周扒皮》等洞開了她未知的世界,讓她有了壹種忘我和沈醉的閱讀體驗。尤為難忘的是《三國演義》,全套48本的小人書,由於姥爺的事先鋪陳,閱讀時更是有似曾相識的體驗。

中學是在縣城讀的,每天上下學都要坐火車。在候車室等車之余,竇桂梅習慣花上兩分錢租壹本小人書,壹個人躲在角落裏靜靜地看。壹次,她沈浸在《秋風五丈原》的悲涼中,完全丟掉了周圍的世界,當她終於從難以接受的結局中走出來的時候,猛然發現周圍出奇的沈寂。完了!火車早就開走了。於是,她在候車室待了壹整夜……

而今,小人書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即使在大型的書店或書城,也很難找到壹兩本原汁原味的小人書。機緣巧合,2003年,竇桂梅有機會去臺灣講學。在那裏,她發現了小人書的另壹種表達——圖畫書,壹種久違的感覺油然而生。那些畫面精美、富有想象力的圖畫書,有壹種直抵內心的力量。於是,她帶了壹大堆書回家,包括《猜猜我有多愛妳》、《我爸爸》、《爺爺總會有辦法》等,並以之為教學內容,成為在國內講授圖畫書最有影響的老師之壹。

源於對小人書的潛心閱讀,竇桂梅善於啟發學生關註圖畫書的細微處,發現隱藏在圖畫背後的潛在之意,從而生成了壹個個生動而難忘的教學現場。壹位教師聽過竇桂梅的《我的爸爸叫焦尼》壹課後,寫道:“時間悄無聲息地走過,壹堂精彩的課也結束了,但竇老師的教學技藝卻壹次又壹次地蕩滌著我的心靈,啟發著我的思想。這樣的課堂絕不僅僅是活躍,也不僅僅是孩子們獲得表達能力的培養,而是直抵心靈的愛的教育。”

人到中年的竇桂梅,如今依然喜歡看小人書,還經常買來很多套小人書,和低年級學生壹起看。每每沈浸到小人書的世界裏,她放佛又回到那個多彩的童年。

“文學讓我窺見生命的美麗”

語文教師都該閱讀人文經典。語文課壹旦擁有了文學的味道,課堂壹定令人期待又充滿驚喜。

有詩雲: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但對竇桂梅來說,識字,讓她認識了自己,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也註定了她壹生與語文相伴。

竇桂梅坦言,最初的認字是從報紙上開始的。上世紀70年代的農村,報紙往往被用來糊墻。每天睡前,她喜歡和弟弟望著天花板,壹起玩找字的遊戲。遊弋在文字世界裏的快樂,以及找到文字後的欣喜若狂,至今還清晰地印在她的腦海裏。在此過程中,她的識字量飛速增長,盡管也有很多誤讀,如“枉費心機”壹直被她讀成“狂費心機”,“解數”被讀作“姐”數,上學後才被老師糾正過來,而這也讓她對教師職業充滿了尊敬。

考上中師,走出大山,對竇桂梅來說,是人生的壹段分水嶺,也是閱讀歷程中的起跳板。當她第壹次走進圖書館,面對卷帙浩繁的書籍時,突然有種幾近窒息的幸福感,感覺世界壹下子變得無比開闊,於是開始大量的不知疲倦的閱讀。讀中師那3年,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從普希金、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冰心、徐誌摩、葉聖陶、老舍,從《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到《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她都愛不釋手。她尤其喜歡《簡·愛》,喜歡反復品味女主人公的內心對白,女主人公甚至成了她心中不滅的偶像。這也是她在後來的代課生涯中,始終追求語文教學的恒久動力。

竇桂梅說,中師二年級時,她喜歡晚自習到圖書館讀《紅樓夢》,每次會以淚洗面,傷感不已,仿佛書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對書中那蒼天之下的壹生嘆息——“白茫茫壹片,真幹凈”,雖不懂更深之意,但卻壹下子記住了這句話。有些書她不止讀過壹遍,壹些語句至今還能背下來,如《復活》開篇,“在城市裏,春天畢竟還是春天。陽光和煦,青草到處生長,不僅在林陰道上,也在石板縫裏……”

如今,壹有空閑,竇桂梅就到學校附近的萬聖書園淘書,壹待就是多半天,她甚至打趣地將之稱為“我的書房”。書園有很多人文社科類的經典書籍,而抱壹摞書回家,手中的書和內心的感覺壹樣,都是沈甸甸的。

“與其說我愛看小說,不如說是文學讓我窺見生命的柔軟與美麗。”竇桂梅說,那些人文經典讓她擁有了寬廣的文化視野和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在文學的熏陶和濡染中,經過時間的沈澱,她的內心變得豐富多情、細膩浪漫。而這也是她之所以成為壹個對文字保持高度敏感、表達極具感染力的小學語文教師的源泉。

語文教師要擁有壹定的文學素養。在竇桂梅看來,文學素養的獲得、精彩課堂的生成沒有他途,唯有廣泛的閱讀。為了講好課文《秋天的懷念》,她幾乎把作家史鐵生的全部著作通讀壹遍;為了講好課文《圓明園的毀滅》,她找來對這壹歷史事件有著不同評價的論著,深入鉆研;為了講好圖畫書,她更是收集了整整兩大書櫃的圖畫書,反復對比、琢磨。講臺上的她也因此總是充滿自信、底氣十足,總能展現文本背後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學保持著很高的水準。就像壹位業內人士所評價的,“她所著意帶領孩子們走入的是壹個美的世界。這個世界的美,美在豐富,豐富來自對不同人生的閱讀”。

語文教師多讀讀人文經典,這不僅是壹種自我經驗的積累,更是教學的需要。竇桂梅認為,語文教師如果養成了閱讀人文書籍的習慣,就壹定能充滿自信地站在講臺上。語文壹旦有了文學的味道,彼時的課堂壹定令人期待又充滿驚喜。

寫作是另壹種閱讀

壹位語文教師讀書、教書和寫書的專業發展記錄,實際上就是其專業素養提高的足跡。寫作,會改變教師的課堂磁場乃至生命屬性。

在小學語文界,竇桂梅的愛寫和能寫是出了名的。

而這種習慣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小學時,竇桂梅就喜歡摘抄精彩的句子。上初中後,她迷戀上成語典故和名人格言,於是本子上寫滿了“深智壹物,眾隱皆變”、“使鵝卵石臻於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等精彩的句子,並壹度寫在給同學的送別留言裏。即使工作後,每次聽講座或參加培訓,她都把當時的所見所感記錄下來。每每翻閱這些筆記本,當時的情景乃至當天發生的小事,仍然歷歷在目。

多年下來,竇桂梅記下了20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00多萬字的文摘卡片,100余萬字的教後記。在她看來,寫讀書筆記既豐富了她的語言,增強了她的語感,也使她獲得壹種終身受用的精神成長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從中練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她說,當我們把教的、讀的、感悟到的記下來時,就會發現,那些方塊字達成了語文專業素養的提升,化成了教學的結晶和印記。

於是,在出國訪學之際,竇桂梅帶回的除了巨大的心靈觸動,還有壹篇篇細膩而感人的行走反思。從日本回來,她寫了《刻在日本國土上的漢字》等25篇文章。幾年前,她去了烏克蘭的帕夫雷什中學,帶回珍貴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照片,擺放在辦公桌最顯眼的位置。在《朝聖帕夫雷什中學的日子》壹文中,她寫道:“帶不走塑像,我卻帶來了最寶貴的沒有在任何報紙雜誌上出現的照片——擺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每壹次望見他,不得不用壹種與過去不同的目光凝視他。”2011年4月底,竇桂梅赴美參加中美文化交流活動。20多天裏,她訪問了美國教育管理機構、大學以及高中、初中、小學等教育機構,寫下了《由希拉裏的演講想到的》等數十篇文章。

除了教育隨筆,竇桂梅也精心記錄著自己在課堂上的行走過程,從而不斷完善每壹處教學細節。在教《珍珠鳥》壹課時,她寫下這樣的教學困惑與反思:“人該不該放鳥?鳥會不會飛走?這是我教學的困惑,也是學生思考的困惑。在知識和真理發生沖突的時候,教育該如何做出選擇?我把‘結’拋給了學生——假如我們是珍珠鳥,飛不飛走?這也許像討論‘娜拉出走後會怎樣’壹樣,令我們繼續產生更頭疼的思考。”

“記錄這些教後思考,會不斷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並進壹步由具體問題延伸拓展開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和更廣的範圍內來反思、重建。”竇桂梅說,這樣的書寫不僅僅是課堂記錄,還是從瑣碎與無奈中剝離出有價值的思想,從而超越了重復的枯燥,讓教學的日子變得有滋有味。其實,寫聽課筆記不是為了體現寫作水平多高,更不是為了發表,而是不斷積累自己精神世界的過程,觀照所教的課堂是什麽樣的現實和內心。

正是出於對課堂和內心的觀照,竇桂梅得以愈加深刻地理解孩子,漸漸明白了何為真正的語文以及語文應該教什麽,也使自己成為啟迪兒童愛上母語的真正的小學語文教師。

但真正的小學語文教師並不是最終目標,如今的竇桂梅依然過著白天做校長,晚上做書生的生活,從閱讀中汲取前行和超越的力量。因為,她堅信迪金森的那句詩:沒有壹艘船能像壹本書,也沒有壹匹駿馬能像壹頁跳動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向遠方……

對話名師

唯有讀書,身為語文教師的妳,才能真正笑傲課堂,指點江山,才能自如應對學生的奇思妙想、刁難詰問,每天引得學生人歡馬叫,教室裏艷陽高照。

讀書 最需要的是行動

■本報記者 張貴勇

教師要有壹顆柔軟的心

記者:教師的知識結構影響教師的閱讀層次。妳認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最缺什麽?最需要閱讀哪些方面的書籍?

竇桂梅:小學教師欠缺的主要是人文素養和學科專業素養。現在很多老師的心不夠柔軟。我們今天看到媒體報道了部分教師毫無人情與底線的行為,這反映的首先是這些教師作為壹個人,應當擁有的正義、平等、博愛等最基本的素養是缺失的。當然,這背後有小學教師工作的特殊性:負擔普遍很重,白天就像上滿了發條的鐘表,沒有片刻的喘息,這是不從事教職的人們所無法理解和體會的。於是,相當數量的教師不看新聞、不讀報紙,更不讀書。對於這樣的教師,只要能捧起書本,哪怕讀讀文摘小品、掌故趣聞,也算是修身養性了,總好過逛街、打牌。而對於在教師隊伍中的“有良心和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們”,我想不用我的推薦,他們也壹定能夠自覺地豐實自己的思想。

關於學科專業素養方面的閱讀,可以分成兩種,壹是教師應當讀的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等方面的讀物,特別是當壹個成熟教師到達高原期的時候,回頭來看那些曾經讀過的書,也許就會有許多新的領悟,覺得“誠哉,斯言”。另壹種就是教師應當讀的所教學科的相關讀物。以語文教師為例,起碼得系統讀過文藝理論、中外文學史、古代現代漢語,以及相當數量的作品文選。

不論是閱讀哪種類型的書籍,經典和原典都是首選。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經過時間淘洗的經典、代表作家作品本來面貌的原典,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建立讀書與教書的聯系

記者:語文教師要成為雜家。對於如何更好地吸收文學、歷史、心理等學科知識,博采眾長為我所用,為教育教學所用,妳有什麽樣的經驗或建議?

竇桂梅:其實不單是語文老師,所有的教師都應當成為“專才和通才的結合體”。關於語文教師的閱讀,我想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考慮。

第壹,循序漸進,量入為出。我們知道,引導學生閱讀時,第壹步是培養興趣、請君入甕,其實教師讀書也是這樣,特別是壹些專業性很強的書籍。如果覺得韋勒克和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無趣,不妨先從孫紹振、王先霈的文本細讀指導叢書讀起。覺得《萬歷十五年》太過理性,《明朝那些事兒》足夠通俗易懂。《存在與時間》太有挑戰性,《蘇菲的世界》、《思想的盛宴》也是不錯的速成替代品。凡有所得,必成學問。

第二,逼著自己養成讀書習慣。好的習慣需要重復練習方能形成,如果以前沒有讀書的習慣,那麽逼著自己每天搶壹點、占壹點、擠壹點時間,就像薛瑞平老師說的“戀愛的人總有時間擁抱,想讀書的人永遠都有時間”,逐漸形成習慣後,手邊沒書的日子,反而覺得分外空寂。

第三,學會建立讀書與教書的聯系。雖然書中有黃金屋、千盅粟,但死讀書的結果就是讀死書。語文教師在讀書時,心裏要有壹根弦,那就是書中的內容是否與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有關,凡是好的素材要註意積累,說不上什麽時候的偶然得之,會為妳增光添彩。

但是,無論如何,讀起來才是最重要的。唯此,身為語文教師的妳,才能真正笑傲課堂,指點江山,才能自如應對學生的奇思妙想、刁難詰問,什麽公開課、評優課統統納入妳的五指山中,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文武昆亂不擋,每天引得學生人歡馬叫,教室裏艷陽高照。

校長閱讀打開另壹扇窗

記者:從普通教師到校長,妳的閱讀內容和方法想必發生了改變。妳認為,作為校長的閱讀與作為教師的閱讀,有什麽不同?作為校長的閱讀,妳有什麽樣的心得體會?

竇桂梅:擔任校長之後,角色轉變了,有太多從來沒有經歷過、沒有學習過的事情要去面對。所以,此時的閱讀不再僅僅是個人意義上的愛好,而是帶有責任、有所擔當的閱讀。因為,妳也許會因為閱讀而改變學校的航向,作出自己的決策。

金克木老先生曾在壹篇文章中,將閱讀分為以下幾類:跪著讀的書——神聖經典;站著讀的書——權威講話;坐著讀的書——為某種目的而進行閱讀;躺著讀的書——文藝類書籍;走著讀的書——能自身與之對照,與之談話的書。

如果說當教師時更多的是跪著讀、站著讀、躺著讀,那麽做了校長以後可能更多的就是坐著讀和走著讀。坐是思考的姿態,依靠它,我學著在未知的領域裏通過閱讀獲得寶貴的經驗,比如對經濟學、管理學書籍的閱讀。走著讀,代表行動與實踐,不論印證、對話,還是比照、反例,都為我提供壹面照出自己的鏡子、壹條坦途之外的小徑。比如說,我曾經讀過教育論,如今站在校長的角度回顧,有些曾經我不理解的問題,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似乎覺得就是理所當然。壹些沒有讀過的課程論,進入我的視野後,我所思索的就是這本書帶給學校的意義,而非僅僅限於曾經任教的學科。

盡管這個過程可能放棄了壹些曾經吸引我的愉悅,但也為我打開了壹扇未曾開啟的窗。

名師書摘

寫作中沈澱生命

■竇桂梅

當今,各種關於課堂教學的討論像暴風驟雨壹樣不斷沖刷著我們。壹方面,我們要面對各種理念的更叠,以及各種關於課堂教學的批判;另壹方面,每天還要在辛苦瑣碎的課堂生活中徘徊,折騰得疲憊不堪。課堂教學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面對惶惑,或多或少都要執教公開課的我們,應當如何尋找課堂坐標?怎樣克服壹次次研究、試講帶來的審美疲勞,讓激情、希望、魅力經由研究課的壹點,漫射到教學生活的年年歲歲、角角落落?

有壹個很好的辦法,就是讓筆靜靜記下自己,在課堂本身找尋“我是誰”。語言是開出來的看得見的心靈之花。每壹次記錄,都會挖掘自己的心靈,並把它彰顯出來。

每壹種力量、每壹個領域都要找到壹種合法性來為自己論證,每壹個人也都需要自我引導,自覺營造課堂生活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等待任何權威的指令。正因為寫,妳的筆就要和妳的課堂通過心靈的橋梁發生聯系,妳會忠於妳的課堂,兼納別人的聲音,始終不會迷失自己。

於是,壹個字,壹個宇,具體地組合在壹起,構成了這壹句話、那壹句話,組成了這壹段話、那壹段話……千萬朵花的美,是壹瓣瓣的、用筆綻放開來的靈魂之花。當這涓涓細流終究匯聚成海,海納百川的妳怎能不“笑傲江湖”——如此,妳也許會感慨:閱讀自己的課堂“錄像”的文字,就是傾聽心靈花開的過程。

寫,讓自己活得明白,更讓自己活出精彩。花的開放,贏得的是尊重,積累的更是尊嚴。寫,也許會改變妳的課堂磁場,甚至改變妳的生命屬性。

我圍繞“課堂捉蟲”寫下了近百篇的課堂反思,並因此出版兩本隨筆,還出版了其他幾本專著。有些貼在網站和自己的博客上,引起了較好的反響。這些文字匯集起來,就是壹本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課堂指導參考書。

自己嘗到甜頭,我還鼓動其他教師壹起寫。之所以能夠有底氣在眾多比我學歷高的青年教師面前誨爾諄諄、誘人循循,首先要感謝的就是引我走向教學覺醒之路的教學反思——教育寫作。有壹次,我沒有時間給教師評課,就讓他們自己寫寫教後反思。沒想到,兩個年輕人的“反思”引發了大家的反思。誰說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正像他們自己感受到的,寫,讓自己更切身明白“曾經”是怎麽回事。

課堂內涵豐富,寫作形式就會多種多樣。它既可以用平實的語言白描敘寫,又可以用詩意的警句吟詠抒懷,有話則多,無話則少,寫中有學,學中有思。寫,或深邃或宏大,或微小或遼闊,或憂愁或明快,或抒情或議論……

就是這不拘壹格的、壹系列的書寫,令那些當時只道是尋常的思想與細節,在頭腦中壹次次地“昔日重現”;能夠保持對自己課堂問題的清醒,對評價者的“距離”,自覺地辨別批判的聲音,就可以“跳出課堂本身”,以壹個旁觀者的身份,審慎看待自己的課堂。

當我們閱讀自己心靈的文字花瓣,輕點自己記錄的精神財富的時候,我們文字裏投出的理性是否變得更加敏銳和靈動了?我們的語言是否因為更加中肯,而引發教學行為上的忠直?我們的心靈是否因書寫變得更加正直、勇敢和善良?我們的道德使命是否因不斷累積,而變得更加清晰而富有力量?

看來,小小的筆改變不了世界,卻能改變我們的課堂。

名師薦書

《思想的盛宴》,[英]約翰·亞歷山大·漢默頓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出版

推薦理由:我們常說“教師應當是給學生開書單的人”,但誰又應當是為教師開書單的那個人?這本書就像壹本經典名著的目錄,用忠實於原著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100部思想名著,內容涵蓋哲學、宗教、歷史、自然科學等領域。閱讀它,是壹次真正的思想盛宴。

《道爾頓教育計劃》,[美]海倫·帕克赫斯特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出版

推薦理由:盡管讀過很多教育教學理論書籍,但是《道爾頓教育計劃》所帶來的顛覆性意義是最令人震撼的。書中展現的教育世界,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已經不是改良層面的對教法、學法的探討。完全依憑孩子天性設置的教育方案,讓我們體會到什麽叫作受教育者的天堂。

《先知·沙與沫》,[黎]卡裏·紀伯倫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年出版

推薦理由:作者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壹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全書以散文詩的筆調娓娓道來,又句句箴言。愛與美是全部的主題,除非親自閱讀,否則那種對於心靈的慰籍無法轉述。特別是對照之前讀過的冰心的譯本,錢滿素的譯文流暢上口,很好地還原了原作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