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指關於成語產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壹個故事典故,又是壹種現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成語解釋,快來看看吧。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成語解釋1成語: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拼音:guā tián bù nà lǚ,lǐ xià bù zhèng guān
簡拼:gtbnllxbzg
解釋: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出處:《藝文類聚》卷四壹引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近義詞: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避嫌
順接:冠上加冠 冠上履下 冠冕堂皇 冠古軼今 冠履倒施 冠履倒易 冠履倒置 冠屨倒施
順接:白面儒冠 褒衣危冠 遁跡黃冠 發上沖冠 發上指冠 發怒沖冠 發怒穿冠 發植穿冠
逆接:抱蔓摘瓜 避李嫌瓜 沈李浮瓜 東門種瓜 黃臺之瓜 煎豆摘瓜 老王賣瓜 貧士市瓜
逆接:瓜代之期 瓜分豆剖 瓜分鼎峙 瓜剖棋布 瓜剖碁布 瓜剖豆分 瓜區豆分 瓜字初分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成語解釋2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經過瓜田,不可彎腰提鞋;經過李樹下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比喻避免招惹無端的懷疑。
瓜田裏到處都是西瓜,如果走到這邊剛好鞋子散開,蹲下來系鞋帶,有可能被誤會成要偷著摘西瓜;李子樹懸掛著累累的果子,如果走到李子樹下,剛好帽子戴歪了,如果手伸到高處去整理帽子,容易被誤會成偷李子。
經過瓜田的時候,即使鞋子脫落了,也不要彎腰提鞋;走過李子樹下的時候,即便帽子歪了,也不要舉手去整理,免得被人懷疑有偷瓜、摘李子的嫌疑。它的延伸意義是指壹切容易讓人產生嫌疑的地方,比喻避免招惹無端的懷疑。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啟發意義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誤入“瓜田李下”,也都有面臨“瓜李之嫌”的時候。坦蕩如君子,不該懼怕遭人誤解。只要自己做事合乎道德禮法,沒有邪念,無論別人說什麽,都不必太在意。
但是,畢竟每個人都生活在世俗的框架下,活在別人的聲音裏,所以適當的時候,還是要避壹下嫌。公生明,偏生暗。“瓜田李下”不可憂,君子避嫌是防微杜漸,只要行得端、做得正,流言遲早不攻自破。人生在世,其實沒有那麽復雜,就算無法被所有人理解,但只求無愧本心就好。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成語解釋3成語名稱: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成語拼音:guā tián bù nà lǚ,lǐ xià
成語用法:作賓語、分句;比喻避嫌。
實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復句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履:鞋;整:整理;冠:帽。經過瓜田,不可彎腰提鞋;經過李樹下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成語來源: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壹本第二折:“《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君子‘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成語造句: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6卷:“第壹家中母親嚴謹,第二道不得‘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的'成語故事
北齊時期,學識淵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別人的錢物。有壹次他去外地考察,路過兗州。老朋友兗州刺史邢邵拿出壹匹當地生產的白色絲綢送他,他以考察地方官員註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朋友的好意。
瓜字開頭的成語
瓜田不納 ?瓜蔓抄 ?瓜田李下 ?瓜皮搭李 ?瓜代之期
包含有瓜字的成語
瓜代之期 ?瓜皮搭李 ?灌瓜之義 ?瓜田李下 ?瓜蔓抄 ?瓜田不納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成語解釋4漢字書寫 :瓜田李下
漢語註音 :guā tián lǐ xià
成語出處 :南宋.郭茂傅《古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成語語法 :聯合式;作主語、定語;同瓜李之嫌。
瓜田李下的意思 :經過瓜地的時侯不彎腰提鞋,以免別人誤會是偷瓜,路過李子樹的時侯不要舉手整理帽子,以免被別人誤會是偷李子。指正人君子要主動遠離壹些有爭議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比喻很容易招致別人懷疑的地方。
瓜田李下的近義詞 :瓜李之嫌;
瓜田李下的故事
袁韋修是南北朝時期北齊的壹位名人,他待人接物處處謹慎,學富五車知識淵博,在很年輕的時侯就做了赫赫有名的大官。袁韋修做官從來不收受他人的賄賂,非常的清廉,因此很多人稱他為“清郎”。有壹次袁韋修去巡查的路上經過兗州,兗州的刺史刑邵是袁韋修的老朋友,刑邵派人給袁韋修送來了壹匹白綢緞,結果被袁韋修婉言謝絕了,他說:“我這次路過兗州跟平時不壹樣,主要是考察地方上的這些官員,有公務在身,古人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心病’意思是說路過瓜田的時侯不要彎下腰去提鞋子,走過李樹下也不要去整理自已的帽子,我這樣做就是要為了避嫌。老朋友的心意我領了,但是東西我是不能收的,我不能夠給別人留下執行公務的時侯在兗州收受物品的話柄哪。”大家知道這件事以後來被人們四處傳誦,袁韋修的名氣因此越來越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存在爭議的地方最好要避開嫌疑,人言可畏,否則很有可能會惹上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在很多時侯如果是正當的事情,應該堅持下去。
瓜田李下例句
唐.劉知幾《史通.惑經》:“躬為梟獍,則漏網遺名。跡涉瓜李,乃擬指顯録。”
唐.李延壽《北史.袁聿修傳》:“今日仰過,有異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願得此心,不貽原責。”
宋.洪邁《容齋三筆.白公夜聞歌者》:“然鄂州所見,亦壹女子獨處,夫不在焉。瓜田李下之疑,唐人不譏也。”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部》:“愚謂折柳樊圃,良士瞿瞿,瓜田李下,君子所避。”
瓜田李下造句
誠信將對待生活的態度刻畫得入木三分,瓜田李下的壹個眼神都會顯示出自己的態度。
我到雕陵遊玩的時侯有些得意忘形,因為壹時的疏忽大意,忘記了栗園中瓜田李下的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