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武陵春詩四字成語

武陵春詩四字成語

1. 武陵春詩句

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譯文: 春風停息,百花落盡,花朵化作了香塵,天色已晚還懶於梳頭。

風物依舊是原樣,但人已經不同,壹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訴說苦衷,眼淚早已先落下。 聽說雙溪春光還好,也打算坐只輕舟前往觀賞。

只是恐怕漂浮在雙溪上的小船,載不動許多憂愁。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

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壹片淒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壹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余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壹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

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

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壹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

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壹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壹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

前兩句,含蓄;後兩句,真率。含蓄,是由於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於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

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上片既極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淒楚,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談起。

這位女詞人是最喜愛遊山玩水的。據周輝《清波雜誌》所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遊覽的愛好,又有需要借遊覽以排遣的淒楚心情,而雙溪則是金華的風景區,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雙溪的想法,這也就是《念奴嬌》中所說的“多少遊春意”。

但事實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豈是泛舟壹遊所能消釋?所以在未遊之前,就又已經預料到愁重舟輕,不能承載了。設想既極新穎,而又真切。

下片***四句,前兩句開,壹轉;後兩句合,又壹轉;而以“聞說”、“也擬”、“只恐”六個虛字轉折傳神。雙溪春好,只不過是“聞說”;泛舟出遊,也只不過是“也擬”,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殺了上面的“也擬”。

聽說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壹個人坐在家裏發愁罷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雲:“‘載不動許多愁’與‘載取暮愁歸去’、‘只載壹船離恨向兩州’,正可互觀。

‘雙槳別離船,駕起壹天煩惱’,不免徑露矣。”這壹評論告訴我們,文思新穎,也要有個限度。

正確的東西,跨越壹步,就變成錯誤的了;美的東西,跨越壹步,就變成醜的了。象“雙槳”兩句,又是“別離船”,又是“壹天煩惱”,惟恐說得不清楚,矯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難於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龍·定勢篇》說:“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茍異者以失體成怪。”“巧”之與“怪”,相差也不過是壹步而已。

李後主《虞美人》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觀《江城子》雲:“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愁已經物質化,變為可以放在江中,隨水流盡的東西了。

李清照等又進壹步把它搬上了船,於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並且可以用船來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仙呂·點絳唇纏令·尾》雲:“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

則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馬背上。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正宮·端正好·收尾》雲:“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又把愁從馬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從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藝必須有所繼承,同時必須有所發展的基本道理來。

這首詞的整個布局也有值得註意之處。歐陽修《采桑子》雲:“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幹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周邦彥《望江南》雲:“遊妓散,獨自繞回堤。

芳草懷煙迷水曲,密雲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墻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淒淒。”作法相同,可以類比。

譚獻《復堂詞話》批歐詞首句說:“掃處即生。”這就是這三首詞在布局上的***有特點。

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生之生。從這三首的第壹句看,都是在說以前壹階段情景的結束,歐、李兩詞是說春光已盡,周詞是說佳人已散。

在未盡、未散之時,芳菲滿眼,花艷掠目,當然有許多動人的情景可寫,可是在已盡、已散之後,還有什麽可寫的呢?這樣開頭,。

2. 武陵春詩句

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譯文: 春風停息,百花落盡,花朵化作了香塵,天色已晚還懶於梳頭。

風物依舊是原樣,但人已經不同,壹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訴說苦衷,眼淚早已先落下。 聽說雙溪春光還好,也打算坐只輕舟前往觀賞。

只是恐怕漂浮在雙溪上的小船,載不動許多憂愁。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

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壹片淒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壹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余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壹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

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

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壹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

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壹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壹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

前兩句,含蓄;後兩句,真率。含蓄,是由於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於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

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上片既極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淒楚,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談起。

這位女詞人是最喜愛遊山玩水的。據周輝《清波雜誌》所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遊覽的愛好,又有需要借遊覽以排遣的淒楚心情,而雙溪則是金華的風景區,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雙溪的想法,這也就是《念奴嬌》中所說的“多少遊春意”。

但事實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豈是泛舟壹遊所能消釋?所以在未遊之前,就又已經預料到愁重舟輕,不能承載了。設想既極新穎,而又真切。

下片***四句,前兩句開,壹轉;後兩句合,又壹轉;而以“聞說”、“也擬”、“只恐”六個虛字轉折傳神。雙溪春好,只不過是“聞說”;泛舟出遊,也只不過是“也擬”,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殺了上面的“也擬”。

聽說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壹個人坐在家裏發愁罷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雲:“‘載不動許多愁’與‘載取暮愁歸去’、‘只載壹船離恨向兩州’,正可互觀。

‘雙槳別離船,駕起壹天煩惱’,不免徑露矣。”這壹評論告訴我們,文思新穎,也要有個限度。

正確的東西,跨越壹步,就變成錯誤的了;美的東西,跨越壹步,就變成醜的了。象“雙槳”兩句,又是“別離船”,又是“壹天煩惱”,惟恐說得不清楚,矯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難於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龍·定勢篇》說:“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茍異者以失體成怪。”“巧”之與“怪”,相差也不過是壹步而已。

李後主《虞美人》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觀《江城子》雲:“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愁已經物質化,變為可以放在江中,隨水流盡的東西了。

李清照等又進壹步把它搬上了船,於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並且可以用船來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仙呂·點絳唇纏令·尾》雲:“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

則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馬背上。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正宮·端正好·收尾》雲:“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又把愁從馬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從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藝必須有所繼承,同時必須有所發展的基本道理來。

這首詞的整個布局也有值得註意之處。歐陽修《采桑子》雲:“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幹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周邦彥《望江南》雲:“遊妓散,獨自繞回堤。

芳草懷煙迷水曲,密雲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墻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淒淒。”作法相同,可以類比。

譚獻《復堂詞話》批歐詞首句說:“掃處即生。”這就是這三首詞在布局上的***有特點。

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生之生。從這三首的第壹句看,都是在說以前壹階段情景的結束,歐、李兩詞是說春光已盡,周詞是說佳人已散。

在未盡、未散之時,芳菲滿眼,花艷掠目,當然有許多動人的情景可寫,可是在已盡、已散之後,還有什麽可寫的呢?這樣開頭,。

3. 含有四字詞的詩句(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春風得意 走馬觀花

宋·李清照《武陵春》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物是人非

蘇鱗《獻範仲淹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近水樓臺

葉紹翁《遊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紅杏出墻

曹植《白馬篇》捐躲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視死如歸

陶淵明《移居》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奇文***賞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

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桃花

4. 武陵春的詩句理解

“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來概括。這壹切真不知從何說起,正想要說,眼淚早已撲籟而下,“欲語淚先流”壹句,已抑不住悲情噴湧而來,可謂“腸壹日而九回”,淒婉動人。

“聞說雙溪春尚好”,語氣陡然而轉,詞人剛剛還在流淚,現在卻“也擬泛輕舟”了,似乎是微露壹霎喜悅,心波疊起。然“聞說”,只從傍人處聽說而已,可見自己整日獨處,無以為歡;照應了上片“風住”“日晚”兩句。再聯系下下文,“尚”、“也擬”,說明詞人萌動了遊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緒又轉:“只恐”雙溪舟小,載不動那麽多愁苦。那麽只有閉門負憂,獨自銷魂了。上文“欲語淚先流”壹句至此便點出緣由。

5. 《武陵春》賞析詩句

賞析:李清照經過長期的顛沛流離,於壹壹三四年冬到達金華(在今浙江省),寄居在那裏。這時她的丈夫趙明誠已經去世六年。她自己也已五十壹歲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身飄泊,使她滿腔愁苦。俗話說,觸景生情。她目睹殘春,百感交集,愁緒滿懷。這首詞集中地反映了她的這種心情。 壹元壹國學網

第壹句寫風把花都吹落了。但她並沒有直接地說風吹花落,而是說,風刮過了又停下來,地上的塵土很香。塵土為什麽香呢?“花已盡”,枝頭的花朵已經被風吹得掉光了。從這裏我們知道,塵香是落花滿地造成的。這壹句用落花點出了春晚,又遠遠不限於寫景。壹個“香”字,壹個“盡”字,清楚地透露了作者對落花的惋惜,這也是對春殘的惋惜。對於這種景色,如果壹個人很粗心,或者正在高興,往往會不去註意,而作者偏偏很敏感地把它抓住了,這又表現了她情感的細膩和心情的難過。果然,“日晚倦梳頭”,本來早晨壹起床就該及時梳妝的,可是現在,太陽已經升得老高了,她還沒有心思梳頭。問題就出在“物是人非”,景色還同樣是從前見過的景色,而她自己卻已經不同於過去了:她已經年老體衰,失去了相知相愛的丈夫,也失去了珍藏的金石書畫,失去了往日寧靜的生活。看看現在,想想過去,這就勾起了藏在內心深處的哀愁。所以她要“事事休”。“休”,是罷休的意思。她心情極壞,什麽事也不想作。她不再有過去那種興致,已被悲傷壓倒了。她也不是象有些傷心人那樣,壹邊訴說,壹邊流淚;而是話還沒有出口,淚水就先奪眶而出。這就更加顯出她傷心的程度不比尋常。 壹元壹國學網

從首句寫到“淚先流”,好象已經把她的難過心情寫到了極點,再沒有什麽好寫的了。然而,不。“聞道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雙溪”,是金華的壹條河,當時是風景優美的遊覽區。“擬”,打算。作者沒有簡單地按照壹條直線寫下去,而是把筆鋒壹轉,寫她要去排遣愁思。這兩句是寫她的心理活動:聽說雙溪那裏春意依然很濃,也曾打算到那裏去劃船解悶。這僅僅是她的壹個念頭,並沒有真的去劃船。因為隨之而生的另壹個想法,又打消了她的這個念頭。那就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舴艋[zéměng]”,古時的壹種小船。愁苦是會使人的心情感到沈重的。作者由這種心理上愁苦的沈重感,聯想到愁也會象物質那樣具有重量,似乎是愁越深,重量也就會越大。因此她擔心,小小的船兒,怎麽能載得動她心中那麽沈重的愁呢! 壹元壹國學網

愁,本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更不能稱壹稱它的斤兩。作者卻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通過“只恐”、“舴艋舟”、“載不動”的心理刻畫,在讀者眼裏把小船變成了壹個巨大的秤盆,而她的愁是這個秤盤所承托不住的,這就可以具體地感受到她的愁苦的巨大份量,收到了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形象的藝術效果。 壹元壹國學網

李清照和李煜壹樣,都是善於寫愁的。這首《武陵春》也是她寫愁較為成功的壹首。特別是詞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幾句,最為人們傳誦。這裏所使用的形象化的手法,和表現出的藝術創造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壹元壹國學網

聲聲慢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壹元壹國學網

這首詞是李清照逃難到南方,死了丈夫,飽嘗了人生的苦難之後,在晚年寫的。詞中表現了她在壹個秋日的黃昏的寂寞感傷的心情。 壹元壹國學網

上片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領起。這前人未曾用過的壹連七組疊字,有如重筆濃墨,為全詞奠定了異常感傷的基調。十四個字壹瀉而出,其實分成三個層次。“尋尋覓覓”是說她在四顧張望、若有所尋。覓[mì]也是尋。把尋和覓連用又加以重疊,是為了強調她在不斷地張望。她在尋找什麽?這兒沒有說。讀完全詞我們可以體會到,她是因為感情無所寄托,希圖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張望的結果呢?沒有人跡,沒有溫暖,也沒有生機;有的只是冷落的環境,蕭條的秋色。總之,只是壹片“冷冷清清”。這裏再次使用疊字,使人感到冷清得很。“淒淒慘慘戚戚”是壹片冷清在她心中引起的反響。淒淒,形容悲傷。慘慘,形容心中憂郁。戚戚[qī]是愁苦難忍的樣子。集中了三組形容悲傷的詞來描寫她的心情,可見她難過的程度的不同壹般了。 壹元壹國

6. 出自古詩的四字詞語或成語有哪些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悲歡離合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驥伏櫪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桃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心有靈犀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柳暗花明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青梅竹馬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不拘壹格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怒發沖冠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乘風破浪《行路難》李白 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登第》孟郊 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海角尋思遍——無窮無盡、天涯海角《踏沙行》 晏殊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春日》朱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柔情似水《鵲橋仙》秦觀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水調歌頭》蘇東坡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無可奈何《浣溪沙》 晏殊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千淘萬漉《浪淘沙》 劉禹錫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物是人非《武陵春》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