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
珠還合浦,是漢語的壹個成語,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孟嘗傳》。它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等,含褒義。
運用示例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二:“錦富愛妾,壹朝劍折延津;遠道孤兒,萬裏珠還合浦。”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七回:“聞未家只有兩女,其幼者已沈西湖,生死未蔔;方才老伯說是兩位小姐,想已珠還合浦矣?”
成語故事
東漢時,合浦郡(今廣東新興、開平西南,廣西容、橫兩縣南)沿海盛產珍珠。那裏產的珍珠又大又圓,色氣純正,壹直譽滿海內外,人們稱它為“合浦珠”。當地百姓都以采珠為生,以此向鄰郡交趾換取糧食。
采珠的收益很高,壹些官吏就乘機貪贓枉法,巧立名目盤剝珠民。為了撈到更多的油水,他們不顧珠蚌的生長規律,壹味地叫珠民去捕撈。結果,珠蚌逐漸遷移到鄰近的交趾郡境內,在合浦能捕撈到的越來越少了。
合浦沿海的漁民向來靠采珠為主,很少有人種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買糧食花些錢不在乎。如今產珠少,收入大量減少,漁民們連買糧食的錢都沒有,不少人因此而餓死。
漢順帝劉保繼位後,派了壹個名叫孟嘗的人當合浦太守。孟嘗到任後,很快找出了當地漁民沒有飯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廢除盤剝的非法規定,並不準漁民濫捕亂采,以便保護珠蚌的資源。
不到壹年,珠蚌又繁衍起來,珍珠產量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老百姓采珠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有些轉行了的也都恢復本行,市場活躍起來,百姓的生活也由此安定下來。他們歡天喜地,把太守奉為神明,紛紛到太守衙門前磕頭拜謝,認為是他感動了上天,用神力找回了合浦珠。
孟嘗的這場改革,挽救了大批窮人的生計,卻斷了貪官的財路。他為官場所不容,迫得他只有稱病辭職。當地百姓聞訊,紛紛趕來攔路,抓住車把子不放,請求留下。孟嘗無法,只好雇民船連夜逃出,回到窮鄉僻壤耕種隱居。
後來鄰縣百姓慕名,遷來壹同居住的有百余家。朝廷讓這樣的英才沈淪草莽,令人傷心。但當朝無道,就是不再起用他,以致年七十終老於家。初唐詩人王勃還禁不住在《滕王閣序》裏為之感慨說:“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