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描述人去世的成語

描述人去世的成語

僾見愾聞 僾:仿佛,隱約;愾:嘆息。仿佛看到身影,聽到嘆息。形容對去世親人的思念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祭義》:“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

白首同歸 歸:歸向、歸宿。壹直到頭發白了,誌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誼長久,始終不渝。後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時去世。

出處:晉·潘嶽《金谷集作詩》:“春榮誰不慕,歲寒良獨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抱恨終天 恨:悔恨;終天:終身。舊指因父母去世而壹輩子感到悲痛。現指因做錯某事而後悔壹輩子。

出處: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丹客住了哭,對富翁道:‘本待與主翁完成美事,少盡報效之心,論證知遭此大變,抱恨終天!’”

長眠不起 死亡的別稱。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鄭友過壹冢,駐馬而吟,久不得屬,冢中人續之曰:‘下有百年人,長眠不知曉。’”

從容就義 就義:為正義而死。無所畏懼地為正義事業而犧牲。

出處:宋·朱熹《近思錄》:“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

丹心碧血 丹心:紅心、忠心。碧血:血化為碧玉。碧:青綠色的寶石,表示血的珍貴。赤誠的忠心,寶貴的鮮血。用以贊揚為國捐軀的重大犧牲。

出處:《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元·鄭元祐《張禦史死節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鼎成龍去 指帝王去世。

出處:《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鼎成龍升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龍去”。

出處: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壹·象簡龍衣聯》:“高廟鼎成龍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來,奔而不朝,蓋以叔不拜侄也。”

鼎湖龍去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龍去”。

出處:唐·杜甫《驪山》詩:“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

粉骨捐軀 指粉身碎骨,獻出生命。

出處:唐·杜牧《又謝賜批答表》:“勢當戮力盡瘁,粉骨捐軀,知無不為,見死寧避!”

賫誌而沒 賫:懷抱著,帶著;歿:死。誌願沒有實現就死了。

出處:南朝·梁·江淹《恨賦》:“賫誌沒地,長懷無已。”

賫誌而歿 賫:懷抱著,帶著;歿:死。指懷抱著未遂的誌願而死去。

出處:南朝·梁·江淹《恨賦》:“賫誌沒地,長懷無已。”

賫誌以沒 指懷抱著未遂的誌願而死去。同“賫誌而歿”。

賫誌以歿 指懷抱著未遂的誌願而死去。同“賫誌而歿”。

久歸道山 早已去世。道山,傳說中的仙山。舊時稱人死為歸道山。

捐軀報國 舍棄身軀,報效國家。

出處:《元史·王戢傳》:“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軀報國,今既僨軍,得死為幸!”

捐軀赴難 軀:身體。指舍棄生命,奔赴國難。

出處:三國·魏·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捐軀殉國 殉國:為國家的利益而犧牲生命。為了國家而獻出生命。

出處:北魏·楊炫兺《洛陽伽藍記·追光寺》:“既見義忘家,捐生殉國,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慷慨就義 慷慨:情緒激昂;就義:為正義而死。正氣凜然,意氣高昂地為正義而死。

出處:李六如《六十年代的變遷》:“現在是四更時分,彭、劉、楊三位,同在制臺衙門前慷慨就義了。”

溘然長逝 指死去。

溘然長往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詞。

出處:《楚辭·離騷》:“寧溘死以流亡兮。

令原之戚 指兄、弟去世。

出處:《詩經·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

龍去鼎湖 指帝王去世。

出處: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

披麻戴孝 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處: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妳也想著壹家兒披麻帶孝為何由,故來這靈堂裏尋鬥毆。”

山頹木壞 冊:泰山;頹: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斷。比喻眾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處:《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壽滿天年 天年:自然壽數。人活滿自然壽數而去世。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十二:“諸公皆生人道,為王公大人,享受天祿。壽滿天年,仍還原所,以俟緣會,又復托生。”

死不瞑目 瞑目:閉眼。死了也不閉眼。原指人死的時候心裏還有放不下的事。現常用來形容極不甘心。

出處:《三國誌·吳書·孫堅傳》:“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

死於非命 非命:橫死。在意外的災禍中死亡。

出處:《孟子·盡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泰山梁木 象泰山崩塌,梁木毀壞壹樣。比喻偉人死亡。

出處:《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染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同垂不朽 壹同流傳,永不磨滅。

為國捐軀 捐:獻;軀:身體,指生命。為國家犧牲生命。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二回:“可憐成湯首相,為國捐軀。”

嗚呼哀哉 嗚呼:嘆詞;哉:語氣助詞。原為表示哀痛的感嘆語,舊時祭文中常用。現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出處:《詩經·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左傳·哀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香消玉碎 比喻年輕美貌女子死亡。

香消玉損 比喻年輕美貌女子死亡。同“香消玉碎”。

香消玉殞 比喻美麗的女子死亡。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0回:“香消玉碎佳人絕,粉骨殘軀血染衣!”

壹命歸西 指死亡。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壹下兒,我不就壹命歸西了嗎!”

壹命歸陰 指死亡。

出處:清·俞萬春《蕩寇誌》第99回:“蘭生壹銅人橫掃過去,打著穆春腰肋,壹命歸陰。”

壹命鳴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詼諧意味。

出處: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又過半年,忽然劉二感天行時氣,頭疼發熱。正是:‘福無雙至從來有,禍不單行自古聞。’害了六七日,壹命嗚呼,已歸泉下。”

壹命嗚呼 嗚呼:嘆詞,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詞,後即以此為死亡的代稱。指人死亡。

出處: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湯峻巖說:‘殺兩個叫花子開張!這兩個叫花子就是這樣壹命嗚呼了。’”

飲恨而終 飲恨:心裏懷著怨恨和冤屈。內心滿懷著怨恨或冤屈死去。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如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

永垂不朽 垂:留傳後世;朽:腐爛,磨滅。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出處:《魏書·高祖紀下》:“雖不足綱範萬度,永垂不朽,且可釋滯目前,釐整時務。”

油幹燈盡 比喻很快就要死亡。同“油幹燈草盡”。

出處:《蕩寇誌》第四四回:“孔厚道:‘嫂嫂揣理,小生並非不出力,只我不是神仙,那有靈芝仙藥,所用不過樹皮草根,油幹燈盡,大命已終,如何救得。’”

又弱壹個 弱:喪失,減少。又少了壹個。表示哀悼人去世。

出處:《左傳·昭公三年》:“二惠競爽猶可,又弱壹個焉,姜其危哉!”

與世長辭 辭:告別。和人世永別了。指去世。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賈奉雉》:“仆適自念,以金盆玉碗貯狗矢,真無顏出見同人,行將遁跡山林,與世長辭矣。”

玉碎香殘 比喻美貌女子的死亡。

出處:清·洪升《長生殿》第二十七出:“玉碎香殘荒郊臥,雲拋雨斷重泉墮。”

玉碎香消 比喻女子死亡。

出處:明·無名氏《尋親記》第二十四出:“玉碎香消鏡臺荒,綠雲繚亂懶梳妝。”

遠垂不朽 永垂不朽。

出處:明·李贄《與汪鼎甫書》:“所謂水中鹽味,可取不可得,是為千古絕唱,當與古文遠垂不朽者也。”

月墜花折 月亮落下,鮮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出處:清·洪升《長生殿·補恨》:“誓世世生生休拋撇,不提防慘淒淒月墜花折,悄冥冥雲收雨歇,恨茫茫只落得死斷生絕。”

珠沈玉碎 比喻美女的死亡。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把左手向身後壹綽,便要提起那把刀來,就想往項下壹橫,拼這副月貌花容,作壹團珠沈玉碎。”

珠沈玉磒 比喻美女的死亡。同“珠沈玉碎”。

壯誌未酬 酬:實現。舊指潦倒的壹生,誌向沒有實現就衰老了。也指抱負沒有實現就去世了。

出處:唐·李頻《春日思歸》:“壯誌未酬三尺劍,故鄉空隔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