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牛和鵝中形容我逃跑狼狽的四字詞語

牛和鵝中形容我逃跑狼狽的四字詞語

1、狼狽而逃:形容倉皇逃跑時不堪醜態的形象。貶義詞,多指敵人逃跑。

傳說狽是跟狼同類的野獸,前腿極短,行動時要趴在狼身上,沒有狼就不能行動,所以狼和狽經常合夥傷害牲畜。

2、落荒而逃:形容吃了敗仗慌張逃跑。

引證:元代無名氏《馬陵道》第三折:“妳自慢慢的從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

例句:曹操軍隊在赤壁之戰中被打得落荒而逃,損失慘重。

《牛和鵝》是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壹篇課文。課文記敘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鵝追趕,後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鵝,再不怕鵝的故事。告訴人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擴展資料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壹部分(1-4自然段)寫由於聽信了他人的話,所以我們不怕牛?害怕鵝。

第二部分(5-11自然段)記敘壹件事:寫我們被鵝追趕,後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惡。

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寫我記著金奎叔的話,從此對牛對鵝都改變了態度和做法。

寫作特色

《牛和鵝》最大的寫作特色是對比手法。

其壹是牛和鵝的對比:題目上的對比。作者用“牛和鵝”作題目,對比明顯,牛那麽大,鵝那麽小。

開篇就說“牛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鵝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鵝小,所以鵝不怕人”。文章結尾處對牛和鵝的態度發生180度的大轉變:“我記住金奎叔的話,從此不再怕鵝了”“看到牛,我也不再無緣無故欺負它了”。文章首尾對牛和鵝的態度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二是“我”和鵝的對比。

“我”在大公鵝面前卻膽小如鼠,變成了窩囊的倒黴蛋,讓人看了啞然失笑,而大公鵝在“我”面前趾高氣昂。

其三是“我”和金奎叔的對比。

“我”在大公鵝面前是那麽膽怯、害怕,幾乎嚇個半死。鵝在金奎叔面前是那麽渺小,那麽軟弱,就像壹個酒瓶子壹樣,隨手壹扔就拋得老遠了。這樣對比起來寫,更突出了金奎叔的力大無比,突顯了“我”的膽小軟弱。

作者通篇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在鮮明的對比中,牛的憨厚老實,鵝的欺軟怕硬,“我”的膽小軟弱,金奎叔的仗義出手、力大無比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