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的意思是處於各種環境都能滿足。
出處“若將終身焉。”宋·朱熹集註:“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孟子·盡心下》
知識擴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壹說字子車、子居),與孔子並稱“孔孟”,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壹,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給他營造壹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孟母曾三次搬家,這也成為壹時佳話。學成之後,孟子開始“周遊列國”,終孟子壹生,遊說諸侯,歷齊、梁、宋、滕、魯諸國,均未能見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那裏傳道授業,與弟子們壹起,將自己的思想著書立說,最終成就了《孟子》壹書。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成語典故
孟子認為,壹個人要能做到在貧賤時候能安於生活,在富貴的時候也能知足常樂,這才算是真正有福氣的人。他認為古代賢君大舜就是這樣的人,大舜的壹生,開始過著貧賤的生活,後來成了富貴之人,前後的差距有著天壤之別。
但是,當初他過著吃幹糧、粗菜的日子時,卻並沒有希望自己富貴起來的心願,好象有終身安於貧賤的心願,氣度。到後來他做了帝王,穿著五彩斑斕的衣服,彈著那五根弦的琴瑟,還有堯帝的兩個女兒在左右服待。
這樣的榮耀尊貴,假使是平常人有朝壹天得到了,也是要快活得發狂。誰知道,大舜壹旦有了這些享受,竟然好象是向來就是這樣生活著似的,並沒有過於驚喜發狂。
到了宋代,朱熹解釋說:“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意思是不因為自己貧窮低賤就敬慕他人,不因他人富有高貴就內心有所動搖。無論有怎樣的遭遇都要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