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求三十個關於誠信的成語及故事

求三十個關於誠信的成語及故事

 1.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壹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壹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壹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壹了中國。

2.壹諾千金

釋義 諾:許諾。許下的壹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出處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

示例 夫人而誠壹諾千金,更無食言也者。(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金聖嘆批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壹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這就是成語“壹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壹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壹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3.曾子殺豬

是講古時壹個叫曾子的人,有壹天,曾子的妻子哄騙孩子說在媽媽集市回來後殺豬給兒子吃,曾子得知後真的將豬殺了。故事告訴我們為人要誠信,答應的事壹定要做到。

4.壹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釋義

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壹句話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說的話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出 處

《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壹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典 故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壹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壹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妳派援兵,妳壹言不發,可妳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壹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壹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成語“壹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壹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5.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楚國有壹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壹天夜裏,當天經過壹片山林時,忽然看見前面不遠的地方躺著壹只老虎。他嚇出壹身冷汗,趕緊拉弓搭建,對準老虎就射。可是,那只老虎不動也不吼。 熊渠子感到奇怪,壯著膽子走過去壹看,原來是壹塊像老虎的大石頭;再壹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個兒鉆進石頭裏去了。 熊渠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力氣再大也射不穿石頭呀! 他後退了幾步,又拿起了壹支箭,開工向石頭射去。只聽“啪”的壹聲,箭卻被彈了回來。熊渠子又連射幾回,都是這樣。他弄不明白是怎麽回事,於是搖搖頭,嘆了口氣,繼續趕路去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議論說,熊渠子所以能射開石頭,是因為他當時心誌專壹,精力高度集中。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諺語就是從上面的故事演變而來的。人們常用來說明只要專心致誌,肯下苦功夫,就能達到目的;有時也用來比喻誠心待人,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6.駟馬難追

出處: 《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鄧析子·轉辭》:“壹言而非,駟馬不能追;壹言而急,駟馬不能及。”

例句: 大丈夫壹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翻悔之理!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

故事:五代時期,石敬瑭起兵反唐被契丹王耶律德光冊立為晉國兒皇帝。石敬瑭死後由兒子石重光繼位即出帝。944年,契丹進犯晉國,出帝率軍抵抗失敗,皇太後李氏寫降書請求皇帝阿翁放他們壹條生路,表示自己說過的話駟馬難追。

駟馬難追的解釋: 壹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壹定要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