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面意思:在黎明之前乘著月光走在路上,壹路唱著歌。
1、破曉是壹個漢字詞語,讀音pòxiǎo。意思是指早晨剛開始發亮,朝陽或好似朝陽發出光亮,天已破曉。因為詞語很獨特,被廣泛應用於藝術媒體方面。
2、踏月是壹個漢語詞語,拼音:tà yuè。釋義:踏著月色。是指月下散步。出自徐遲《草原上的鉆機》。
古詩:古體詩壹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壹句,五言是五個字壹句,七言是七個字壹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壹般也算七古。
近體詩:絕句:4句 1、2、4句最後壹字押韻 音律,壹句五個字稱“五絕”,七字稱“七絕”
律詩:8句,4聯 2、4、6、8句最後壹字押韻 音律,壹句五個字稱“五律”,七字稱“七律”
律詩分首聯(1、2句);頷聯(3、4句);頸聯(5、6句);尾聯(7、8句)。
擴展資料: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中國最早流行,且至今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壹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壹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註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壹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
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