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罰臧否的讀音為:[zhì fá zāng pǐ] 。
陟罰臧否是壹個成語。泛指對下級的獎罰或提拔,賞罰褒貶。見於《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陟:提升;罰:處罰;臧:表揚,褒獎;否:批評。泛指對下級的獎罰或提拔,處分。臧否:賞罰褒貶。
《出師表》為三國諸葛亮所作,原文選段:
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譯文:
宮禁中的侍衛、各府署的臣僚都是壹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不應該有所偏愛,使宮內宮外執法不同。
創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壹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壹,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