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末的四字成語有
細微末節
註音:xì wēi mò jié
釋義:末節:小事情,小節。無關緊要的小事情,小問題。
出處:古立高《初戀》:“為這些細微末節的事,張誌誠感到傷腦筋。”
桑榆末景
拼音:sāng yú mò jǐng
解釋:夕陽的余輝照在桑榆樹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時光。同“桑榆暮景”。
出處:清·顧炎武《與李霖瞻書》:“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始末緣由
拼音:shǐ mò yuán yóu
釋義始末:事情從頭到尾的經過。緣由:緣故由來。事情的經過和原因。亦作“始末原由”。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妳將始末緣由,細細說來,不可欺隱。”
降本流末
拼音jiàng běn liú mò
解釋猶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處《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捐本逐末
拼音: juān běn zhú mò
解釋: 捐:拋棄;逐:追逐。指拋棄根本,追求末節。
出處: 《北史·李諤傳》:“捐本逐末,流遍華壤,遞相師祖,久而愈扇。”
2. 求個帶“末”字的4字詞語首頁 成語詞典 成語謎語 歇後語 成語故事 成語文章 成語名稱 出處 成語解釋 成語簡拼 近義詞 反義詞 所有 開頭 結尾 按拼音索引 搜索“ 末 ”,找到 71 個成語 成語(點擊查看詳解) 解釋 膚末支離 膚淺瑣碎 進本退末 本:根本;末:枝節。
指重視根本、主要的東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捐本逐末 捐:拋棄;逐:追逐。指拋棄根本,追求末節 離本趣末 趣:通“趨”,趨向。
丟掉根本,追逐末節 背本趨末 古代常以農業為本,手工、商賈為末。指背離主要部分,追求細微末節。
本末倒置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本同末異 本:本原。末:末流。
比喻事物同壹本原,而派生出來的末流則有所不同。 叨陪末座 叨:謙詞,受到(好處);陪:奉陪;末座:席中最後的座位。
這是受人宴請的客氣話。 繁文末節 文:規定、儀式;節:禮節。
過分繁瑣的儀式和禮節。比喻瑣碎多余的事情。
封胡遏末 比喻優秀子弟。 末路之難 末路:最後的壹段路程。
走最後壹段路程是艱難的。比喻越到最後,工作越艱巨。
也比喻保持晚節不易。 末學膚受 指學問沒有從根本上下功夫,只學到壹點皮毛。
強弩之末 強弩所發的矢,飛行已達末程。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麽作用。
秋毫之末 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的尖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的地方。
去末歸本 去:棄;末:非根本的,古時稱工商等業為末業;本:根本的,古稱農業為本業。使人民離棄工商業,從事農業,以發展農業生產。
窮途末路 形容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 舍本求末 舍:舍棄;求:追求。
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舍本逐末 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
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頭上末下 第壹次,初次。
天末涼風 天末:天的盡頭;涼風:特指初秋的西南風。原指杜甫因秋風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摯友李白。
後常比喻觸景生情,思念故人。 細微末節 末節:小事情,小節。
無關緊要的小事情,小問題。 細枝末節 比喻事情或問題的細小而無關緊要的部分。
兇終隙末 兇:殺人;隙:嫌隙,仇恨;終、末:最後,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錐刀之末 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
也比喻極小的事情。 背本就末 指背離根本,追逐末節。
本末源流 源:水源。流:從水源向下遊流去的水。
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後。 本同末離 本旨相同而途徑不同。
崇本抑末 註重根本,輕視枝末。古代“本”多指農業,“末”多指工商業。
德本財末 謂治國平天下,德為根本,財由德致,故理財為末。語本《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孔穎達疏:“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雕蟲末伎 見“雕蟲末技”。
雕蟲末技 亦作“雕蟲末伎”。猶言雕蟲小技。
分寸之末 比喻微少、細小。 封胡羯末 《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謝道韞)初適凝之,還,甚不樂。
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惡,汝何恨也?’答曰:‘壹門叔父有阿大(謝尚)、中郎(謝據);群從兄弟復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封謂謝韶,胡謂謝朗,羯謂謝玄末謂謝川,皆小字也。”南朝宋 降本流末 猶言舍本逐末。
離本僥末 猶言舍本逐末。 離本依末 見“離本趣末”。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眼力能看到壹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壹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末大必折 謂樹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幹。喻下屬權重,危及上級。
末大不掉 猶尾大不掉。比喻部屬勢力強大,難以駕馭。
末節細行 謂無關大體的細小行為。 末路窮途 窮途:處境困窘。
無路可走。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末如之何 猶言無法對付,莫可奈何。 旁枝末節 喻不重要。
片長末技 見“片長薄技”。 棄本求末 見“棄本逐末”。
棄本逐末 棄:舍棄;逐:追求。古指丟棄農桑從事工商等其它事業。
現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棄末反本 亦作“棄末返本”。
古指棄工商而務農桑。 棄末返本 見“棄末反本”。
強本弱末 猶強幹弱枝。 強弩末矢 同“強弩之末”。
去本就末 謂棄農經商。 去本趨末 見“去本就末”。
詮才末學 低下的才能與膚淺的學識。多用作自謙之詞。
桑榆末景 同“桑榆暮景”。 務本抑末 從事農業生產,抑制工商業。
無源之水,無本之末 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比喻沒有基礎的事物。
尋流逐末 猶舍本求末。 張本繼末 把事情的本末說明白。
枝末生根 樹木的枝梢上生根。比喻不合事理,不可能。
逐末棄本 見“逐末舍本”。 逐末舍本 追求細枝末節,舍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逐末忘本 追求細枝末節,忘記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解釋眼力能看到壹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壹車柴草。
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示例故事 岑樓齊末 〖解釋〗只比較末端,方寸的木頭也可高過高樓。
比喻不從本著手,則無法認清事實。 毫末不劄,將尋斧柯 〖解釋〗比喻禍害萌生時若不重視。
3. 定字的四字成語有哪些壹言為定、堅定不移、心神不定、痛定思痛、舉棋不定
壹、壹言為定
解釋:壹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說話算數,決不翻悔。
出自: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程嬰,我壹言已定,妳再不必多疑了。”
譯文:“程嬰,我壹句話已經確定,妳再不必多疑了。”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分句;指說話算數
近義詞力排眾議、壹諾千金、言而有信、說壹是壹、駟馬難追、壹言九鼎、說壹不二、三緘其口
反義詞信口雌黃、口血未幹、壹言難盡、墨沈未幹、口說無憑、出爾反爾、自食其言、背信棄義、言而無信
二、堅定不移
解釋:移:改變,變動。穩定堅強,毫不動搖。
出自:《資治通鑒·唐記·文宗開成五年》:“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
譯文:“推心置腹地信任,堅定不移,就不必憂慮天下不理呢?!”
語法:補充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天長地久、矢誌不移、堅貞不屈、南山可移、毫不動搖、堅貞不渝、堅韌不拔、堅忍不拔、海枯石爛、海誓山盟、砥柱中流、百折不撓、百折不回、堅持不懈
反義詞喜新厭舊、動搖不定、遊移不定、隨波逐流、虛無縹緲
三、心神不定
解釋:定:安定。心裏煩躁,精神不安。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壹百十三回:“便把豐兒等支開,叫劉老老坐在床前,告訴他心神不寧,如見鬼的樣子。”
譯文:“就把豐兒等支開,叫劉老老坐在床前,告訴他心神不寧,就像見到鬼的模樣。”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人的心情
近義詞心亂如麻、寢食不安、失張失智、意馬心猿、三翻四復、心神不寧、局促不安、猶豫不決、七上八下、三心兩意、人心惶惶、六神無主、心猿意馬、跟魂不守舍、優柔寡斷、方寸已亂、魂不守舍、心神恍惚、心如懸旌、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怦然心動
反義詞心神專註、鎮定自若、聚精會神、全神貫註
四、痛定思痛
解釋:指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再追想當時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來之意。
出自:唐·韓愈《與李翺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譯文:“現在就考慮的,如果痛定的人,想在疼痛的時候,不知道怎麽能從之處。”
語法:復雜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表示受挫折後的教訓
近義詞悲痛欲絕、切膚之痛、柔腸百結、痛不欲生、不堪回首
反義詞悠然自得、至死不悟
五、舉棋不定
解釋:拿著棋子,不知下哪壹著才好。比喻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藕。”
譯文:“下棋的舉棋不定,不盡的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首鼠兩端、當斷不斷、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猶豫不定、當機不斷、遲疑不決、遊移不定
反義詞破釜沈舟、毫不動搖、堅韌不拔、斬釘截鐵、當機立斷、孤註壹擲、破釜焚舟、堅忍不拔、死心塌地
4. 本和末的四字成語本末倒置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本末源流 源:水源。流:從水源向下遊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後。
本同末異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壹本原,而派生出來的末流則有所不同。
本同末離 本旨相同而途徑不同。
背本趨末 古代常以農業為本,手工、商賈為末。指背離主要部分,追求細微末節。
舍本求末 舍:舍棄;求: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舍本逐末 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背本就末 指背離根本,追逐末節。
崇本抑末 註重根本,輕視枝末。古代“本”多指農業,“末”多指工商業。
德本財末 指治國平天下,德為根本,財由德致,故理財為末。
降本流末 猶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進本退末 本:根本;末:枝節。指重視根本、主要的東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捐本逐末 捐:拋棄;逐:追逐。指拋棄根本,追求末節。
強本弱末 猶強幹弱枝。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
離本僥末 猶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離本趣末 趣:通“趨”,趨向。丟掉根本,追逐末節。
離本依末 丟掉根本,追逐末節。同“離本趣末”。
棄本求末 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同“棄本逐末”。
棄本逐末 棄:舍棄;逐:追求。古指丟棄農桑從事工商等其他事業。現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去本就末 指棄農經商。
去本趨末 指棄農經商。同“去本就末”。
弱本強末 指中央權力削弱而地方勢力強大。
損本逐末 猶舍本逐末。謂拋棄根本,專在枝節上用功夫。
務本抑末 從事農業生產,抑制工商業。
張本繼末 把事情的本末說明白。
5. 帶定的四字成語指揮可定、
命中註定、
溫凊定省、
萍蹤靡定、
晨昏定省、
指麾可定、
壹言為定、
堅定不移、
安魂定魄、
舉棋不定、
溫清定省、
徘徊不定、
扶危定亂、
搖擺不定、
捉摸不定、
神閑氣定、
驚魂未定、
遲疑不定、
鎮定自若、
遊移不定、
定於壹尊、
取威定功、
咬定牙根、
狐疑不定、
立定腳跟、
拿定主意、
前生註定、
蓋棺論定、
置棋不定、
安邦定國
6. 關於末本的四字成語關於末本的四字成語 :
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
本深末茂、
離本僥末、
降本流末、
舍本問末、
進本退末、
舍本事末、
棄末反本、
張本繼末、
本同末離、
背本趨末、
原本窮末、
去本就末、
遵本舍末、
重本抑末、
逐本舍末、
崇本抑末、
德本財末、
本盛末榮、
本末源流、
去末歸本、
忘本逐末、
本末終始
7. 表達未來的四字詞語長慮後顧 顧及未來而作長遠打算。
出處: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方今公卿大夫,莫肯為陛下長慮後顧,為宗廟萬世計。”
長慮卻顧 顧及未來而作長遠打算。
出處:宋·李綱《與宰相論捍賊劄子》:“綱竊觀自古人主,必有親兵,所以制障表裏,為長慮卻顧之術也。”
觀往知來 認真研究過去,就能推測未來。
出處:《列子·說符》:“是故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而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海水難量 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據某人的現狀就低估他的未來。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鬥斛也。”
猴年馬月 猴、馬:十二生肖之壹。泛指未來的歲月。
極往知來 通曉過去,預知未來。
出處:唐·柳宗元《迎長日賦》:“探賾索隱,得郊祀之元辰;極往知來,正邦家之大體。”
繼往開來 繼:繼承;開:開辟。繼承前人的事業,開辟未來的道路。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周子書》:“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
鑒往知來 鑒:審察或引為教訓;往:過去;來:未來。根據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後怎樣發生變化。
出處:《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來日方長 來日:未來的日子;方:正。將來的日子還長著呢。表示事有可為或將來還有機會。
出處:宋·文天祥《與洪端明雲巖書》:“某到郡後,頗與郡人相安,日來四境無虞,早收中熟,覺風雪如期,晚稻亦可望,惟是力綿求牧,來日方長。”
來者可追 可追:可以補救。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出處:《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履霜之戒 走在霜上知道結冰的時候快要到來。比喻看到眼前的跡象而對未來提高警惕。
出處:《易·坤》:“履霜堅冰至。”
年富力強 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
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宋·朱熹註:“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數往知來 數:計算;往:過去;來:未來。明了過去,可以推知未來。
出處:《易·說卦》:“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再追想當時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來之意。
出處:唐·韓愈《與李翺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未蔔先知 蔔:占蔔,打卦,古人用火灼龜甲,看灼開的裂紋推測未來的吉兇禍富。沒有占蔔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預見。
出處: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三折:“賣弄殺《周易》陰陽誰似妳,還有個未蔔先知意。”
遠愁近慮 既發愁未來的命運,又憂慮眼前的處境。形容過多的憂慮。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六回:“他這遠愁近慮,不抗不卑,他們奶奶就不是和咱們好,聽他這壹番話,也必要自愧的變好了。”
彰往考來 指彰明往事,考察未來。
出處:語本《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孔穎達疏:“往事必載,是彰往也;來事豫占,是察來也。”高亨註:“彰往,表明往事也。察來,觀察來事也。”
知來藏往 指對未來有所預見,對已往心中了然。
出處:《周易·系辭上》:“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來世不可待 對於未來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出處:《莊子·人間世》:“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海水不可鬥量 海水是不可以用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據某人的現狀就低估他的未來。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鬥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