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點睛的歷史典故

點睛的歷史典故

 畫龍點睛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點睛的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分享。

點睛的歷史典故 篇1

 原意為畫眼睛。其出處,有如下說法:

 晉代大畫家顧愷之作人物像時,常常數年不點眼睛。人們問他原因,他說:“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這個”的意思。他答復人們的意思是,人體其他部位畫的美壹點醜壹點都無關緊要,不是畫的靈魂;傳神逼真之處,正在這壹點(眼睛)上。他曾在瓦官寺北殿畫維摩詰像,畫完了準備點眼睛時,便對寺僧預言:“此畫壹點睛,不出三日,觀賞者畢至,可得百萬錢施舍。”畫像揭幕後,果然前來觀看的人不少,所得施舍錢也大大超過此數。

 後來,人們用“點睛”來比喻寫文章或是創作其他文學作品時,添加妙筆。

 此外,據《世說新語》《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等記載,南北朝梁代名畫家張僧繇(yáo),曾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但都不點眼睛。當別人問他為什麽時,他說:“如果畫了眼睛,它們就會飛走。”人們不信,再三懇求壹試。張僧繇提起筆,給寺壁上的龍輕輕點上了眼睛,當他剛點完第二條龍睛時,忽然電光壹閃,雷聲大作,寺壁破裂,兩條畫上眼睛的龍騰雲而去。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出了“畫龍點睛”這壹成語,用來比喻講話、寫文章,在關鍵的地方,用壹兩句精練的警句,點明要旨,使講的話和寫的文章更加精辟有力。

 參見“畫龍點睛”。

點睛的歷史典故 篇2

 畫龍點睛的典故出處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

 畫龍點睛的典故釋義

 為畫好的龍點上眼珠。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也比喻做事在緊要之處著力。

 畫龍點睛的歷史典故

 南北朝時期,梁朝張僧繇是吳地人,他擅長畫龍,而且畫龍的藝術技法,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壹次,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墻上,畫了四條白龍,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奇怪的是,這四條白龍都沒有點上眼睛。許多觀看者對此不解,問他:“先生畫龍,為什麽不點上眼睛呢?是否點眼睛很難?”張僧繇鄭重地回答:“眼睛是龍的精髓所在。點睛很容易,但壹點上,龍就會破壁乘雲飛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回答,紛紛要求他點睛,看看龍是否會飛躍而去。

 張僧繇壹再解釋,龍點了眼睛要飛走,但大家執意要他點睛。於是他提起畫筆,運足氣力,剛點了其中兩條龍的'眼睛,就烏雲翻滾,雷電大作,暴雨傾盆而下。兩條剛點上眼睛的白龍騰空而起,乘著雲霧飛躍到空中去了,而那兩條未點睛的白龍,仍留在墻壁上。大家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眼了。

 成長心語

 龍的眼睛就是整幅畫的關鍵,無疑,張僧繇抓住了其中的奧秘與精髓,就如同掌握了童話故事中神秘的咒語壹樣。我們的學習也是壹樣的道理,有些人聽課的時候,毫無選擇,將老師講的每壹句話,全都記下來,這樣無疑會將老師提到的重點忽略掉。學習中的知識點是要掌握的,但提升能力關鍵在於方法。把握重點,掌握點石成金的“咒語”,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點睛的歷史典故 篇3

 成語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成語解釋: 畫龍之後再點上眼睛。比喻說話或寫作時在關鍵地方簡明地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多用於說話寫作。

 近義詞: 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反義詞: 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金成鐵、壹語道破

 英文釋義: make the finishing point

 成語示例: 秦牧《車窗文學欣賞》:然而壹個好題目,卻常常對作品有~之妙,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成語出處:

 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張僧繇》:都多大歲“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壹。須臾,雷電破壁,壹龍乘雲上天,未點睛者皆在。

 這則故事原來是說南北朝著名的畫家張僧繇繪畫技藝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詞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成語故事張僧繇是南朝著名的畫師。有壹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龍。不壹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墻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麽。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 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壹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壹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 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壹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墻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壹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壹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墻上的龍怎麽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壹天,在寺廟墻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壹會兒,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墻壁淩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壹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壹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墻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辟的壹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壹種創新,因為張僧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壹個質的飛躍。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