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園丁康居工程,確實抓到了點子上,消息壹傳出,廣大教師奔走相告,彈冠相慶,稱贊為他們辦了實事。
彈冠:撣去帽子上的塵土。《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本謂王吉、貢禹兩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貢禹也準備出仕,後以“彈冠相慶”指因即將作官而互相慶賀。多用作貶義。句中只理解為“因高興而慶賀”,顯然不當。
2.不刊之論
例:這篇文章見識淺陋,屬於不刊之論,總編決定不予發表。
刊:削。古代在竹簡上寫字,有錯誤就用刀削去。不刊之論,是指不能刪簡的言論。句中卻理解為不能刊登的言論,大錯。
3.文不加點
例:古人寫文章不加標點,所以有文不加點之說。
點:塗改。文不加點,是指文章不經修改,壹氣寫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筆成章。可是句中卻將“點”理解為“標點”,這就與原意相去甚遠了。
4.差強人意
例:我本就對那裏的情況不熟悉,妳卻硬要派我去,這不是差強人意嗎?
這個成語在報刊中的失誤率較高,常被人理解為“不能使人滿意”,其實它的意思是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來風
例:我們有些同誌就是喜歡捕風捉影,竟然說我們老廠長行賄收賄,這不是空穴來風嗎?
空穴來風,是指有了洞穴才進風,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句中將這個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為訓
例:壹個人犯點錯誤,是難免的,是不足為訓的。
訓:準則。不足為訓,是指不能當作典範或準則。句中卻理解成“不足以成為教訓”,是沒有理解“訓”的意思。
7.始作俑者
例:在這個廠裏,他是敢於摔了鐵飯碗,而幹個體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後,不少人或辭職,或停職,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貶義詞,是指開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開惡例的人。上句中,僅僅將它理解為“第壹個”,顯然是不當的。
8.首當其沖
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展開潛艇戰,於是使用水聲設備來尋找潛艇,成了同盟國要解決的首當其沖的問題。
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而上句中,僅僅將它理解為“首先、第壹個”,因此,運用是不當的。
9.無所不為
例:這些年輕的科學家決心以無所不為的勇氣,克服重重困難,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無所不為,是壹個貶義詞,意思是“什麽壞事都做”,可該詞常被人理解為褒義詞,意思是“什麽都敢做”,上句即是如此。
10、身無長物
指除自身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貧窮。 常誤用來形容沒有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