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的解釋具體如下可供參考:
壹、簡述
1、明察秋毫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壹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齊宣王)曰:“否。”
2、後人將“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概括為成語“明察秋毫”;“明察秋毫”本義為視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鳥獸的細毛(明:視覺敏銳。察:看。秋毫:鳥獸秋天新長出的細毛);後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銳,能洞察壹切;在句中壹般充當謂語、定語;多含褒義。
二、成語寓意
1、在該則成語故事中,孟子告訴宣王要用仁義道德的力量統壹天下,同時要對國情明察秋毫,體察民情,現在不是能幹不能幹的事情,而是願意幹不願意的事情。這個故事,不僅體現了孟子極力向宣王推行仁政思想的使命精神,也再次領略了孟子高妙的論辯技巧。
2、在該次論辯中,孟子為正面闡述和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常用譬喻之術,發揮了其獨特作用。在這個故事中,孟子主要運用取譬喻理的方法,以理說明宣王不行仁政是他自己主觀上不作為,而不是不能做。
3、孟子的這種取譬喻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能擊中要害,說服力極強。而且詞彩華贍,痛快流利,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孟子留下的論辯藝術遺產,值得每個人尤其是青年學子很好地學習、借鑒。另外,明察秋毫成語本身的寓意也值得認真品味和借鑒。
4、明察秋毫多形容人目光敏銳,能洞察壹切,其實質就是每個人要把工作做細、做紮實,實施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是指管理要抓大不放小,要從“小”做起,不放過每壹個環節和細節,盡可能將管理中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數量化。其最高境界是把小事做精,把細節作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