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齊恒公稱霸中原的兩個成語是什麽 歷史

齊恒公稱霸中原的兩個成語是什麽 歷史

尊王攘夷

 道家

首先,“道家”與“道教”二者有著概念上的區別。“道家”即以“老莊哲學”體系為核心的學說。此學說博大精深,其中心就是“道”,這也是道家學派的由來。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和莊子,其學說的文字記載主要是《老子》和《莊子》這兩本書。《老子》主張萬事萬物皆有根源,且有壹定的演變規則,這種根源和規則,即稱為“道”。《莊子》認為萬物之根源,本乎壹個“道”字,從“道”的角度去觀察世界,認識社會,乃至探究人生,那麽,世上壹切事物皆同,沒有什麽區別。由此可見,道家的人生態度是“出世”的,其學術主張是“清靜無為”,獨善其身。

道家的“道”,教人處世,必先認識自身行為的準則、規範,這即是“道”——人行千裏以大道為規範,以路線為準則。有人貪圖走“捷徑”、找“竅門”,殊不知“道”最直,沿著“道”向前走就能找到想入的“正門”。舍棄“道”而走他徑,便是彎路、邪路,甚至是危險之路。能得到自身行為之“道”者,其思想將有別於普通,其德彰、其知顯、其功達。

儒家

儒家,和“道家”壹樣,是代表壹種思想體系的學說。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孔子被後世帝王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孟子則被稱為“亞聖”。

儒家學說的代表論著是《論語》、《孟子》、《荀子》。其中心是“仁”、“義”、“禮”、“智”、“信”。

儒家的“仁、義”,孔子把“仁”解釋為:壹、“愛人”;二、“仁者先難而後獲”;三、“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孔子主張給人以仁愛之心;於己能安貧守道;還要有謙恭的風度,敬業的精神,與人為善的雅量。符合者,可謂“仁”,方為君子。君子是高尚人格的稱謂,沒有地位的貴賤之分,亦無衣食貧富之辯。人能為君子者,處處謙恭可掬,愛人敬人,也必能處處得到幫助,受人尊重。這種藏形於心、涵謀於神的滔略,實乃君子之所為。

墨家

墨家的創始人是戰國時期的魯國人墨翟。

墨子的主張代表了廣大民眾的基本利益,中心就是“兼愛”、“非攻”。“兼愛”,即壹個人不單要愛自己,還要愛所有的人;“非攻”,即反對諸國之間的互相掠奪和戰爭。

墨子的言論,都收集在《墨子》壹書中。書中主要內容除了“兼愛”、“非攻”以外,還有“貴義”、“尚賢”、“非命”、“節葬”、“法儀”、“修身”等。

墨家學說與儒家學說同時流傳於世,後由於西漢“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墨學漸衰漸微。但卻未完全失傳。諸如“兼愛、非攻、尚賢”等思想,壹直以其獨有的文化力滲透到今天。

法家

法家其實是由儒家派生出來的,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是儒家大師荀子的學生。韓非出身於韓國貴族。因當時韓國的國力衰微,韓非便多次上書提出富國強兵的主張,但沒被國君采納。於是,他便發奮著書,寫了十幾萬字的著作,名《韓非子》。

《韓非子》總結了法家的壹整套理論。如:法家反對不切實際的復古學說,認為帝王應當運用勢、術、法來統治國家。勢,就是君主的權威;術,是指駕馭臣下的手段;法,是法令制度。

法家的學說雖然非常實用。但其代表論著《韓非子》卻是站在極端不相信人的立場,來論述治政的。

兵家

兵家,並非指壹個學派體系的“家”,在諸子百家中並未排上行頭。但宋人鄭有賢卻稱譽孫子兵法“包四種,籠百家”,所謂“籠百家”,即囊括諸子百家之精華。

中國古代的兵書以《孫子兵法》為代表。兵家們並未象道、儒、墨、法那樣各自形成派系,他們的兵法謀略盡管各有千秋,但軍事哲學思想卻***具樸素、唯物、科學的特點,這也是兵家思想有其頑強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兵家的學說不僅僅為後世軍事家們所熱烈崇奉,而且愈來愈被其它各界人士所青睞。日本的企業界早在六、七十年代就發現了中國古代兵法的價值,把《孫子兵法》奉為商戰的最高教科書。

謀略家

諸子百家之外,歷史上的謀略家不乏其人。其中較為典型的人物,政績卓著的歷史名相——呂尚、管子、諸葛亮。

呂尚,即歷史上著名的姜太公,姜子牙。他思想卓絕,才華出眾,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頗具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又是謀略家的開山鼻祖。

管子,春秋時代齊國的名相,以其高超的韜略謀術,輔佐齊恒公稱霸列強,被後人稱譽為見識卓絕的政治家、謀略家。

諸葛亮,被後人稱譽為“千古名相”。《隆中對》、《出師表》壹直流傳,膾炙人口。其奇謀遠略更為世人所稱道。

雜家

春秋戰國時期,是諸子“百家爭鳴”的文學繁榮時期。漢代人總結百家爭鳴的情形,提出了十大流派,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這裏所說的“雜家”,意思是綜合編輯,它們之間只有內容上的某些相近之處,而非壹個學術體系。後面編進的《菜根譚》、《近思錄》、《傳習錄》、《顏氏家訓》四篇,即屬於這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