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飯碗是漢語成語,拼音:yī shí fàn wǎn
釋義:比喻賴以生存的職業或技能等。
出自李行道《灰闌記》。
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俺女孩兒倒也肯嫁他,只是俺這衣食飯碗,如何便割舍得,如何便割舍得。”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回:他要照應人,何不等他回任之後,他愛拿那個缺給誰,也不管我事,何必這時候來搶我的衣食飯碗呢。
亦省作“ 衣食飯 ”、“ 衣飯碗 ”。
明 施耐庵 《水滸傳》第十五回:“ 阮小五 接了說道:‘教授不知,在先這 梁山泊 是我弟兄們的衣飯碗,如今絕不敢去。’”
明 李贄 《初潭集·兄弟上》:“彼蓋真知 孔聖人 留此壹缽衣食飯以遺後人耳。”
造句:
1、另壹條微博則直接關註所謂楊被辭退壹事,建議田參軍按照勞動法為楊維權,“畢竟保住楊某的衣食飯碗總比替她網上煽情要實際得多”。
2、所謂責任大,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關系確保13億人口的衣食飯碗,關系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8億農民的切身利益,這都是天大的事。
3、從前沒有拖拉機耕地,家家戶戶都要犁頭耕田,王大爺的手藝自然吃香,壹年四季有人請他做犁頭,這也成了他壹家人的衣食飯碗。
4、“安徽是文物資源大省,保護文物就是保護子孫後代的‘衣食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