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琴壹鶴:基本解釋:原指宋朝趙抃去四川做官,隨身攜帶的東西僅有壹張琴和壹只鶴。形容行裝簡少,也比喻為官清廉。
拼音讀法:yī qín yī hè
使用舉例:妳把那行裝整頓,無過是~緊隨身。(元·無名氏《馮玉蘭夜月泣江舟》第壹折)
使用方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出處:《宋史·趙抃傳》:“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壹琴壹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敗軍之將:基本解釋: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
拼音讀法:bài jūn zhī jiàng
使用舉例:~,荷蒙厚恩,無可以報,願施犬馬之勞,不須張弓只箭,徑取成都。(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
使用方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失敗之人
成語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2. 成浯中前兩字是敗軍的成語,敗軍之將bài jūn zhī jiàng解釋打了敗仗的將領。
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出處《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臣聞……敗軍之將,不敢語勇。”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結構偏正式成語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失敗之人近義詞手下敗將反義詞常勝將軍例句~,荷蒙厚恩,無可以報,願施犬馬之勞,不須張弓只箭,徑取成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英譯general of a defeated army。
3. 什麽軍什麽四字成語1. 敗軍之將 : 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
2. 避軍三舍: 指退讓和回避。壹舍:三十裏。
3. 殘軍敗將 : 戰敗後殘余的兵將。同“殘兵敗將”。
4. 覆軍殺將 : 覆:消滅。消滅軍隊,殺死大將。
5.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鬥。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壹個人或壹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鬥爭。
6. 孤軍深入 : 孤立無援的軍隊深入到敵作戰區。
7. 孤軍作戰 : 孤立無援的軍隊單獨奮戰。比喻單獨辦事,沒有人支援。
8. 破軍殺將 : ①軍被破,將被殺。指全軍覆沒。②攻破敵軍,殺死敵將。
9. 千軍萬馬 : 形容雄壯的隊伍或浩大的聲勢。
10. 千軍易得,壹將難求 指將才難得。
11. 全軍覆沒 : 整個軍隊全部被消滅。比喻事情徹底失敗。
12. 全軍覆滅 : 整個軍隊全部被消滅。比喻事情徹底失敗。
13. 損軍折將: 猶損兵折將。兵士和將領都有損失。指作戰失利。
14. 養軍千日,用軍壹時 :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壹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壹朝”。
15. 養軍千日,用在壹朝: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壹旦用兵打仗。
16. 養軍千日,用在壹時: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壹下用出來。
17. 異軍特起 : 另組壹支軍隊,自樹壹幟。比喻突然興起的新生力量。亦作異軍突起。
18. 異軍突起 : 異軍:另外壹支軍隊。比喻壹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現。
19. 右軍習氣 : 右軍: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比喻壹味摹擬古人,不能自創壹格。
20. 招軍買馬 : 猶招兵買馬。
21. 整軍經武 : 經:治理。整頓軍隊,經營武備。
4. 敗的四字成語有哪些1、枯枝敗葉 [ kū zhī bài yè ] 形容荒涼、破壞的樣子。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韻》:“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
譯文:鴿子羽毛蝙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在臺階上罩。
2、傷風敗俗 [ shāng fēng bài sú ] 多指道德敗壞。
出處:唐 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譯文:道德敗壞會四處流傳,不是壹件小事。
3、殘兵敗將 [ cán bīng bài jiàng ] 形容戰敗的部隊。
出處:《明成化說唱詞話》:“關公、周倉便走;引殘兵敗將;直走到玉泉山下。”
譯文:關羽和周倉就走了,帶領戰敗的部隊走到玉泉山下。
4、氣急敗壞 [ qì jí bài huài ] 形容十分慌張或惱怒。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七回:“水軍頭領棹船接濟軍馬,陸續過渡,只見壹個人氣急敗壞跑將來。”
5、功敗垂成 [ gōng bài chuí chéng ] 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時候遭到失敗。
出處:《晉書·謝玄傳論》:“降齡何促,功敗垂成。”
譯文:之前的謀劃是非常詳細的,奈何在快要成功的時候遭到失敗。
5. 什麽諷刺什麽的四字成語敗軍之將 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
出處:《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臣聞……敗軍之將,不敢語勇。”《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拜賜之師 用以諷刺為復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出處:《左傳·文公二年》:“春秋時,秦晉肴之戰,秦將孟明視被俘。獲釋時,孟謂晉君曰:‘三年將拜君賜。’後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晉復仇。又敗,晉人譏之為“拜賜之師”。
伴食宰相 伴食:陪著人家壹道吃飯。用來諷刺無所作為,不稱職的官員。
出處:《舊唐書·盧懷慎傳》:“開元三年,遷黃門監。懷慎與紫微令姚崇對掌樞密,懷慎自以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
補闕燈檠 闕:缺;燈檠:燈架。沒有燈架,用人充作燈架。舊時諷刺男人懼內。
出處:宋·陶谷《清異傳》:“冀州儒李大壯畏服小君,萬壹不遵號令,則叱令正坐,為綰髻,中安燈碗燃燈火,大壯屏氣定體,如枯木土偶,人諢目之曰補闕燈檠。”
吹大法螺 法螺:做佛事時用的樂器。原比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後借以諷刺吹牛皮,說大話。
出處:《妙法蓮花經·序品》:“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大人先生 舊時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時帶諷刺意味。
出處:晉·劉伶《酒德頌》:“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壹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
對牛鼓簧 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同“對牛彈琴”。
出處:《莊子·齊物論》“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晉·郭象註:“是猶對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術終於昧然也。”
話裏帶刺 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出處:範乃仲《小技術員戰服神仙手》:“升級壹聽,話裏帶刺,來者不善。”
話裏有刺 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出處:周立波《暴風驟雨》第壹部十:“郭全海聽見話裏有刺,把筷子放下,但還是按下心頭的火。”
話中帶刺 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
6. 軍的四字成語有哪些千軍萬馬、
孤軍奮戰、
貽誤軍機、
狗頭軍師、
敗軍之將、
軍令如山、
全軍覆沒、
孤軍獨戰、
留軍壁鄴、
懸軍深入、
異軍特起、
潰不成軍、
三軍暴骨、
氣冠三軍、
常勝將軍、
賁軍之將、
橫掃千軍、
戶曹參軍、
犒賞三軍、
異軍突起、
凈盤將軍、
老婆當軍、
威震三軍、
大樹將軍、
整軍經武、
戲弄參軍、
萬馬千軍、
斷頭將軍、
千勝將軍、
孤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