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鴻門宴是什麽意思?

鴻門宴是什麽意思?

指在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鹹陽郊外的鴻門(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舉行的壹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這次宴會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是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的原因。詳細記述最早見於"史聖"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後衍生出大量的相關文學作品。

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或加害客人的宴會。

典故

"鴻門宴"這個故事發生在陳勝吳廣起義後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雲起響應,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民出身的劉邦。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 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

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說劉邦已出鹹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

張良向劉邦分析,不宜和項羽硬拼,劉邦只得退出鹹陽,回師霸上,更知道自己軍力不及於項羽四十萬大軍,劉邦更把在鹹陽所得壹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更說願讓項羽稱關中王。範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壹心誅除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向劉邦大軍報訊。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兇險之地,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壹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鴻門宴當日,範增早已布下天羅地網,定要把劉邦人頭留下,誰知劉邦竟以壹跪化解了項羽之怨恨,範增便再命"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壹心要在席中把劉邦刺死,可是還是被項伯和樊噲給劉邦解了圍,劉邦終於更借往如廁而逃遁而去。回到軍中後立即將曹無傷誅殺。

相關成語

(1)鬥酒彘肩:

〖解釋〗形容英雄豪壯之氣。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項王曰:'壯士,賜之卮(zhī)?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壹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示例〗~渡江人,南部鶯花每愴神。 ★吳梅《馬鞍山麓吊劉龍洲墓》詩

(2)秋毫無犯:

〖解釋〗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後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示例〗~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唐·李白《永王東巡歌》

(3)勞苦功高:

〖解釋〗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

〖示例〗這是決戰的最後五分鐘了!這壹班~的"英雄",手顫顫地舉著"勝利之杯",心頭還不免有些怔忡不定。 ★茅盾《子夜》十五

(4)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解釋〗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示例〗還不是~,寄人籬下的日子究竟到了什麽時候為止? ★朱道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5)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解釋〗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示例〗在討論會上,他的壹番話卻暗有所指,~。

(6)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註釋〗大行:幹大事,大的作為。顧:顧念,考慮。細謹:細微末節,小的謹慎。辭:拒絕。不辭:不躲避、不回避。讓:責備。

〖解釋〗做大事的人不拘泥於小節,有大禮節的人不躲避小的責備。

〖出處〗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7)鴻門宴

〖解釋〗鴻門:地名,今陜西臨潼東北。指不懷好意的宴請或加害客人的宴會。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