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謀杜斷什麽意思如下:
“房謀杜斷”漢語成語,拼音是fang móu dù duàn,意思是指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美談。出自《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
造句:
1、看到被侵略者洗劫後的村莊,真使人房謀杜斷,壹股復仇的怒火不由得從我心底燃燒起來。
2、怪不得說房謀杜斷,原來是多謀少斷。
3、就是那個與老爺並稱“房謀杜斷”的房大人啊,前幾天他還曾到過府裏,少爺怎麽會不記得了呢?
4、李世民時有,說的是房玄齡出謀,杜如晦決斷。
5、人才濟濟,文治,房謀杜斷,長孫輔機,武功,秦瓊尉遲,軍神李靖。
知識拓展
成語是中國語言文化的瑰寶,也是漢字表達思想的重要方式之壹。成語的發展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故事、歷史事件、文學作品以及智慧的總結等。
在古代,人們常常通過故事來傳遞智慧和道理。這些故事被廣為流傳,逐漸形成了許多成語。這些成語常常以形象鮮明、寓意深刻的方式,反映了人們對於生活、道德和價值觀念的積累與總結。
許多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歷史事件。
這些歷史事件往往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力,成為人們研究和回憶的對象。通過對這些事件進行總結和概括,人們便創造出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成語,以便更好地傳達歷史的教訓和人生的智慧。
壹些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
古代文學作品通常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和情感,描繪了豐富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場景。通過對這些文學作品的細致解讀和思考,人們得以從中汲取智慧和感悟,將其凝聚為簡練而有力的成語。
成語的發展還與民間智慧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的民間智慧流傳千年,成為中國文化的寶庫。通過對民間智慧的傳承和總結,人們以樸實的語言和形象的表達方式創造了許多成語,將智慧的火花傳遞給後人。
成語的發展來源是多方面的,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深厚底蘊。它們是古代智者和文化傳承者留給後人的禮物,是中國人思考人生道路和人際關系的獨特方式,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傳承。
在現代社會,成語仍然被廣泛地使用著,無論是在教育領域、戲劇文藝演出中還是在日常口語交流中,成語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