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集,積累。壹點壹滴地積累起來,就會由少變多。多用於知識、學問、財富等方面。也作“聚少成多”。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分句;用於事物的逐漸聚積。
示例
其實壹個人做壹把刀、壹個勺子是有限得很,然而積少成多,這筆賬就難算了,何況更是歷年如此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九回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壹回:“續寫下去,壹夕復壹夕,壹秩復壹秩,居然積少成多……”
成語辨析
積少成多—集腋成裘
集腋成裘:狐貍腋下的皮毛雖然少,但聚集起來可以制成皮袍(集:聚集;腋:狐貍腋下的皮毛;裘:皮衣)。
兩者都有積細小而成眾多的意思,但有區別:1、用法不同。“積少成多”是直陳性的;“集腋成裘”是比喻性的。2、語體色彩不同。“積少成多”既用於口語,也用於書面語;“集腋成裘”多用於書面語。
銖積寸累,日就月將的意思?
“銖積寸累”語出宋代蘇軾《夢中作靴銘》:“寒女之絲,銖積寸累”,強調壹點壹滴地積累;“日就月將”出自《詩經·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意思是每天有收獲,每月有進步,形容積少成多,精進不止。
“銖積寸累,日就月將”隱藏著辯證法中的量變質變規律,強調的是量的積累和沈澱。為學沒有捷徑,都要經歷壹個日積月累、由淺入深、由小而大的過程。唯有不棄微小,不懈努力,壹步壹個腳印,方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銖積寸累,日就月將”蘊含著壹個“勤”字。“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學習來不得投機取巧,以勤為徑、以苦作舟,平時多下壹點“笨功夫”,最後才能成就“真功夫”。
晚清名臣曾國藩自稱少時“愚陋之至”,但他相信勤能補拙,每天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史書每日讀十頁,每月作詩文數首,即使公務纏身,甚至在行軍打仗時,仍然刻苦讀書、孜孜向學。
他在讀書筆記《克勤小物》中寫道:“古之成大業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百尺之棟,基於平地;千丈之帛,壹尺壹寸之所積也;萬石之鐘,壹銖壹兩之所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