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置於死地而後生出自於哪個成語故事

置於死地而後生出自於哪個成語故事

置於死地而後生

《孫子兵法·九地篇》講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韓信很好的應用了“置於死地而後生”這壹戰術理論。 韓信作為漢代第壹功臣,為大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漢趙之戰”是韓信作為主帥取得的壹場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這壹仗打得是非常之精彩。打完仗以後,所有的部下都到韓信的軍帳中來,對韓信表示祝賀,說,元帥您領導我們打的這壹仗確實打得很漂亮,但是我們到現在還沒想通這個事兒。兵法上是這麽教我們的,“右倍(背)山陵,左前水澤”,什麽意思呢?就是安營紮寨、行軍布陣,我們的後面應該是山,這樣我們就沒有後顧之憂了,畢竟敵人要從後面的山上翻過來偷襲我們是很困難的,陣前應該是水,畢竟敵人要過水來打我們也是很困難的,壹般像這樣安排的營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帥您恰恰完全相反,哎呀,我等左思右想還是不得其解。 韓信聽了這些疑問,就笑著說,其實這個道理兵書上也說了,可惜各位平時沒有留意。兵書上怎麽說的呢?“置於死地而後生,置於亡地而後存”,像我們這種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鬥,壹定要把我方置於死地才有戰鬥力。何況諸位想想,我們這支軍隊是壹支什麽樣的軍隊?不過散兵遊勇、烏合之眾,都是沒有經過訓練的,是臨時糾集起來的,這叫做“驅市人以戰”,等於是在街上臨時吆喝壹幫人,也沒有經過軍訓就讓他們去打仗了,這樣他能打仗嗎?惟壹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置於死地,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到處在生命的險境,然後必然殊死作戰,為自己的生命而作戰。 後人讀到韓信漢趙之戰,常常斷章取義的理解“置於死地而後生”,我死都不怕,還有什麽可怕的,我就拼了。人其實是對生有著無限的眷戀,才會渴望生,懼怕死。置於死地是把人放在唯有生才是希望的境地,唯有不顧壹切的為生而努力。雖然人人知道生命有限,可真到自己身上歲月就變成無限了,唯有置於死地的時候才激發對生的強烈欲求,才能體會生的價值與美好,才會感嘆歲月的無情,來珍惜生的恩情。 韓信,他敢於“置於死地而後生”,背水列陣,以漢軍三萬破趙代二十萬眾,收趙地,追斬趙代二主,那是因為他胸中已經有了取勝之道,韓信把士兵對生的渴望激發出來了,每壹個士兵是為自己的生而在戰場上拼殺著。如果韓信胸中沒有取勝之道,而把士兵逼上死路壹條,那歷史就是另壹番情景了。 胸有成竹的韓信早有兩點認知,其壹、就是韓信已經料敵在先,認為當時攔截他三萬漢軍的趙代大軍人多勢眾,對漢軍必主“輕”將“驕”。“輕”必“貪”,必會盲動盲出貪壹勞永逸之功。而後來戰局,果如韓信所料。 其二、就是韓信從沒有指望過,也知道不可能有劉邦或者其他漢軍方面的支援,他的“置於死地而後生”中最高超也是最大膽的賭註是下在自己而不是任何盟軍的身上。這個說穿了就是那兩千漢營裏僅有的輕騎兵,他們肩負趁趙代聯軍蜂擁而出之後闖營拔旗,虛張聲勢,為最後擾亂敵軍軍心,不戰自潰的重任。 “置於死地而後生”絕非只是大義凜然的勇氣,也不只是單憑對生活得壹腔熱情,它是壹種生的智慧,它是壹種自我的救贖,明白自我所處的位置,並對自我有種堅定的信念,懂得在救贖的過程中需要忍耐,需要恒久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