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祿
名詞性
1、形聲。從示,錄聲。本義:福氣、福運
組字書法:百祿圖 祿,福也。——《說文》
福祿如茨。——《詩·小雅·瞻彼洛矣》
使女受祿如天。——《儀禮·少牢饋食禮》
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祿。——《國語·晉語》
短折不祿。——《儀禮·曲禮》
其胤維何?天被爾祿。——《詩·大雅·既醉》
而後可以殿邦國,同福祿,來遠人。——《左傳·襄公十壹年》
兒已薄祿相。——《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吏祿三百石(dàn),歲晏有余糧。——《觀刈麥》
又如:祿祚(福分和壽命);祿命(古代宿命論者認為人生的盛衰,禍福、壽天、貴賤等均由天定);祿相(有祿的相的樣子。舊時相術認為人的形體、氣色等與人的貴賤貧富、天壽等有關);祿氣(食祿之氣運)
2、官吏的俸給
惲幸有余祿。——楊惲《報孫會宗書》
妳就起個名字,叫作祿蠹。——《紅樓夢》
又如:高官厚祿;爵祿(爵位和俸祿);薄祿(薪水);祿蠹(領取官俸的蛀蟲);祿仕(為食俸祿而居官);祿糈(古代官吏的俸給)
3、祿位
如:祿利(爵祿之利);祿餌(以祿位為誘餌);祿蔭(憑借先人余蔭而取得的祿位)
4、賞賜物
如:祿料(料錢。唐宋間官吏除歲祿、月俸外的壹種食料津貼)
5、通“錄”。冊籍
皆辨其物而奠其祿。——《周禮·天官下·職幣》[1]
6、通“谷”
祿、谷--古音谷與祿同韻同義。《禮記·檀弓下》:“齊谷王姬之喪。”按此 “王姬”,乃齊僖公之夫人,又是魯莊公之外祖母。故下文有“或曰:‘外祖母也”’之言。僖公,名祿父。前句中之“齊谷”,猶言“齊祿”。可知谷、祿同韻同義。[2]
動詞性
1、給予俸祿
故,上賢,祿天下;次賢,祿壹國;下賢,祿田邑。——《荀子》
又如:祿絕(死的諱辭);祿親(祿養。以俸祿養親);祿使(給俸祿供使用);祿勛(給予有功者以俸祿)
2、通“錄”。總領
社稷不定,臣祿齊國之政。——《管子·大匡》[1]
2. 文言文 介之推讓祿 的翻譯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譯文
晉文公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談爵祿,爵祿也沒有輪到他。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九人,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後嗣,壹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實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騙人嗎?盜竊別人的財物,還叫他做小偷,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贊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
3. 古文中的不終其祿是什麽意思1. 士死的諱稱。
鄭玄 註: “不祿, 不終其祿。”不祿就是對大夫死了的諱飾
《禮記曲禮下》: “天子曰崩, 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祿。”
2. 諸侯、大夫亡故, 訃文上的謙稱。
《禮記雜記上》: “君訃於他國之君, 曰寡君不祿……大夫訃於同國, 適者曰某不祿。”
《國語晉語二》: “重之以寡君之不祿, 喪亂並臻。”
韋昭 註: “禮, 君死, 赴於他國曰: ‘寡君不祿。 ’謙也。”
朱執信 《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並行》: “自 南都 淪喪, 唐 桂 二王先後不祿。”
3. 夭折之稱。
《禮記曲禮下》: “壽考曰卒, 短折曰不祿。”
明 王錂 《春蕪記賜婚》: “寒門屢受國厚恩, 但恨夫君不祿, 未能圖報涓埃。”
4. 古文中的 不終其祿 是什麽意思"士"者"仕"也。
孟子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說,士出來任職做官,為社會服務,就好像農夫從事耕作壹樣,是他的職業。祿,福也。
——《說文》祿的本義就是:福氣、福運。那麽不祿呢,按鄭玄的解釋是,不終其祿。
這個不終其祿,我的理解,可以通俗的說就是,該享福沒享完。當然了,如果深究,那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了,古籍中每壹個字後世都有各種解釋,有壹個專門的訓詁學,就是幹這個的。
《禮記·曲禮下》: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從這句話看,所謂崩,薨,卒,不祿,死,其實都是壹個意思,只不過呢,根據身份地位不同,說法不同而已。
5. 管寧割席文言文 翻譯原文
管寧、華歆①xīn)***②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③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④去之。又嘗⑤同席讀書,有乘軒服冕⑥(miǎn)過門者,寧讀如故⑦,歆廢書⑧出觀⑨。寧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譯文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菜,看見地上有壹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不停,把它和看到瓦片石頭壹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看到了管寧的神色又扔了它。他們又曾經同坐在同壹張座位上讀書,有個坐著華貴車輛帶著官帽的人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壹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 妳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釋義
①管寧:字幼安,漢末魏人,不仕而終。華歆:字子魚,東漢人,桓帝時任尚書令,入魏後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壹起 ③捉:拿起來,舉起 ④擲:扔。 ⑤去:拋去。 ⑤嘗:曾經,從前。 ⑥乘軒服冕:復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貴車輛。軒:古代的壹種有圍棚的車,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這裏指貴官。 ⑦如故:像原來壹樣。如:像。 ⑧廢書:放下書 。廢:放下。 ⑨觀 :看 ⑩席:坐具,坐墊。古代人常鋪席於地,坐在席子上面。現在擺酒稱筵席,就是沿用這個意思。 ⑾子非吾友也:妳不是我的朋友了,子:妳
心得體會
“管寧割席”的故事傳頌至今,人們壹直把管寧作為不慕榮華,不貪金錢的典型加以宣傳。但管寧不能壹分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絕交的態度,實在過於片面。
管寧因朋友的壹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準,便斷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也過於絕情寡義。而但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的向往之心,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斷。但是,他很有定力,而且他發現了與華歆不誌同道合,遲早會割席!
6. 文言文《管寧割席》譯文管寧割席 成語解釋:
詞題:管寧割席分座
發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釋義 本篇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屬《德行》第十壹則。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縣東)人,傳為管仲之後。少恬靜,不慕榮利。華歆,字子魚,高唐(今屬山東)人,漢桓帝時任尚書令,曹魏時官至太尉。管寧:漢末時人名;席:古代人常鋪席於地,坐在它的上面。現在擺酒稱為筵席,就是沿用這個意思;軒冕:軒,車子。復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貴車輛。 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軒服冕,此處指貴官;捉:握/撿起。廢書:放下書。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xīn)***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③。寧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示例:像那種不仁不義的朋友,早該“~,壹刀兩斷。”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比喻朋友間的情誼壹刀兩斷
原文:
管寧,華歆,俱為漢末人。初,二人***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xuan mian)者過門.寧讀如故,華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都是漢末人。壹天早晨,兩個人壹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當做沒看見,把它看作瓦石壹樣,華歆卻揀起來十分高興,偷偷看看管寧的臉色,就扔掉了。又曾經有壹次,倆人還曾坐在壹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妳(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體會:
管寧因朋友的壹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準,便斷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也過於絕情寡義。而但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斷。
我們應該向管寧學習,淡泊名利,不慕虛榮.
管寧的特點——淡泊名利,性淡氣清,愛憎分明
華歆的特點——唯利是圖,易受誘惑,用心不專
翻譯:
管寧、華歆同在園中鋤菜,見地上有小片黃金。管寧揮鋤不停,和看到石頭瓦片壹樣沒有區別,華歆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他們又曾同坐壹張席上讀書,有個坐著四周有障蔽的高車的官員從門前過,管寧讀書不停如故,華歆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分開坐,說:“您不是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