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警告壹個人的四字成語

警告壹個人的四字成語

1. 關於警告的四字詞語

dāng tóu bàng hè

成語解釋: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壹擊或大喝壹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成語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例 句:我們應該當頭棒喝那些不法分子,立即停止各種違法犯罪活動。

當頭壹棒dāng tóu yī bàng

成語解釋:迎頭壹棍子。比喻受到嚴重警告或突然的打擊。

成語出處:《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例 句:孔子好象受了當頭壹棒,亡魂失魄地坐著,恰如壹段呆木頭。(魯迅《故事新編·出頭》

以儆效尤yǐ jǐng xiào yóu

成語解釋:儆:使人警醒,不犯錯誤;效:仿效,效法;尤:過失。指處理壹個壞人或壹件壞事,用來警告那些學著做壞事的人。

成語出處:《左傳·莊公二十壹年》:“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

例 句:我以為各人均應先打 *** 百下,以儆效尤。(魯迅《準風月談·文床秋夢》)

不教而誅bù jiào ér zhū

成語解釋: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壹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成語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例 句:大人限他們三個月叫他們戒煙,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厲害,不忍不教而誅。(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

2. 帶有人的四字成語

暗錘打人比喻暗中對人進行攻擊。

暗箭傷人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地裏用某種手段傷害人。

暗箭中人暗:暗中;箭:放箭;中:中傷。放冷箭傷害人。

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攻擊或陷害別人。矮人觀場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

也比喻見識不廣。愛人好士愛護、重視人才。

矮人看場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矮人看戲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愛人利物愛護人民,力求有利於人民。愛人以德愛人:愛護別人;德:德行。

按照道德標準去愛護人。泛指對人不偏私偏愛,不姑息遷就。

不步人腳不跟著別人的腳步走。比喻不因循守舊。

暴不肖人暴:兇暴;不肖:不賢。兇暴而不賢的人。

不齒於人齒:象牙齒壹樣排列。不能列於人類。

指被人看不起。不懂人事不懂得為人處世。

不得人心心:心願,願望。得不到群眾的支持擁護;得不到眾人的好評。

不當人子表示歉意或感謝的話,意思是罪過,不敢當。北道主人北道上接待過客的主人。

與“東道主人”同義。不乏其人乏:缺少;其:那,那些。

那樣的人並不少。不甘後人不甘心落在別人後面。

不敢後人不願意落在別人後面。表示不敢懈怠,奮力前進。

彼何人斯斯: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啊”。他是個什麽人啊。

薄寒中人薄寒:輕微的寒氣。中人:傷人。

指輕微的寒氣也能傷害人的身體。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難之中時經不住輕微的打擊。

不近人情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不可告人不能告訴別人。指見不得人。

薄命佳人薄命:福薄命苦。福薄命苦的美女。

不落人後不落在別人的後面。形容人要強心盛,事事占先。

百年樹人樹:種植,栽培。比喻培養人才是長期而艱巨的事。

避人耳目指避免走漏消息。步人後塵後塵:走路或行車時後面揚起的塵土。

指跟在人家後面走。比喻追隨模仿,學人家的樣子,沒有創造性。

傍人門戶傍:依靠,依附;門戶:門第。比喻依賴別人,不能自立。

傍人籬壁傍:依靠;籬壁:籬笆墻。依靠著別人家的籬笆墻。

比喻依賴或模仿別人。傍人籬落比喻依賴他人。

逼人太甚指對人逼迫不留餘地。巴人下裏①即下裏巴人。

古代楚國流行的民間歌曲。用以稱流俗的音樂。

巴,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壹帶,古為楚地。下裏,鄉裏。

②泛指粗俗的。避人眼目指避免走漏消息。

同“避人耳目”。百世壹人指極難得的人才。

悲天憫人悲天:哀嘆時世;憫人:憐惜眾人。指哀嘆時世的艱難,憐惜人們的痛苦。

婢學夫人婢女學作夫人,比喻刻意去學,卻總不能像。不省人事省:知覺。

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不恤人言不管別人的議論。表示不管別人怎麽說,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不壹其人那樣的人不止壹個。別有人間猶別有天地。

不因人熱因:依靠。漢時梁鴻不趁他人熱竈燒火煮飯。

比喻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賴別人。

不饜人望饜:滿足。不能滿足眾人的期望。

婢作夫人婢:侍女;夫人:主婦。舊時指在文藝方面雖刻意模仿別人,但才力和作品的規模總趕不上。

百載樹人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指育才是百年大計,要付出艱苦的勞動。

同“百年樹人”。成敗論人論:評論,衡量。

以成功和失敗作為評論人物的標準。楚楚動人楚楚:鮮明整潔的樣子。

形容美好的樣子引人憐愛。楚楚可人形容姿容清秀,使人愜意。

倉卒主人倉卒:匆忙。客人突然到來,倉促中招待不周,難盡主人之禮。

春風風人風人:吹拂人。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人們。

比喻及時給人教益和幫助。才乏兼人才:才能;兼人:壹個人抵得上兩個人;乏:缺少。

缺少壹個能抵得上兩個人才能的人。指沒有特殊的才能。

多用作自謙語。春歸人老春:春光,比喻花容月貌。

指女人青春已過,人老珠黃。穿井得人穿井:打井。

指家中打井後省得壹個勞力,卻傳說成打井時挖得壹個人。比喻話傳來傳去而失真。

醇酒婦人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頹廢腐化的生活。

齒頰掛人指為人們所稱道。從井救人從:跟從。

跳到井裏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行為。

現多比喻冒險救人。長嬌美人嬌:美好。

身材修長容顏嬌好的美女。醇酒美人指酒色。

慘絕人寰人寰:人世。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慘痛的事。

形容慘痛到了極點。草芥人命視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殘。

同“草菅人命”。草菅人命草菅:野草。

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動統治者隨意謔殺人民。

恥居人下以地位在人之下為恥。

3. 警察的警字四字成語

殺壹警百: 處死壹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同“殺壹儆百”。

風塵之警: 風塵:戰亂;警:警報。戰亂發生的警報

晝警暮巡: 白天黑夜警戒。比喻防範嚴密。

晝警夕惕: 日夜警惕戒慎。

圓木警枕: 用圓木做枕頭,睡著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晏開之警: 晏,晚也。有警急則門開得晚也。形容時世不安寧。

犬吠之警: 指搶劫、偷竊之類。

殲壹警百: 殺壹個人來敬告壹批人。

警憒覺聾: 發出很大的聲音,使昏聵的人覺醒,耳聾的人感知。比喻用語言文字等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黃牌警告: 指足球比賽中裁判員對有較嚴重犯規行為的運動員出示黃牌以示警告,也借指對人的提醒、警告

狗吠之警: 比喻輕微的驚動或擾亂。

懲壹警百: 警:警戒,也做“儆”。指懲罰壹人以警戒眾人。

觸目警心: 看到某種情況,心中引起警覺。

以壹警百: 懲罰壹個人來警戒其他的人。

4. 形容壹個人謙虛的四字成語

洗耳恭聽xǐ ěr gōng tīng 解釋:洗幹凈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

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出自: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壹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示例:如此甚妙,我們~。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 虛懷若谷xū huái ruò gǔ 解釋: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壹樣深廣。

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出自:《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示例:每個人都應有~的態度,遇事不固執己見。 不驕不躁bù jiāo bù zào 解釋:躁:急躁。

不驕傲,不急躁。形容人態度謙遜,工作謹慎踏實。

示例:在成績面前,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 功成不居gōng chéng bù jū 解釋:居:承當,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示例:看他前九首,便是壹位努力從王之人,而以~終之。

◎清·無名氏《杜詩言誌》卷六 戒驕戒躁jiè jiāo jiè zào 解釋:戒:警惕,預防。警惕並防止產生驕傲和急躁情緒。

出自: *** 《在中國 *** 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 卑辭重幣、卑:謙恭;重:厚;幣:禮物。

說謙虛的話,送厚重的禮。形容對人有所求。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楚趙附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 不敢告勞、努力做事,不訴說自己的勞苦。

比喻勤勤懇懇,不辭辛勞(多用在自己表示謙虛)。 出處:《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采及葑菲、別人征求自己意見時表示謙虛的說法。 出處:《詩經·國風·邶風》:“采葑采菲,無以 ***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尺寸可取、比喻有些許長處。這是認為自己有才能的謙虛說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 芻蕘之見、芻蕘:割草打柴的人。

認為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 出處:《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多聞闕疑、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

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

管見所及、管見:從管子裏看東西,指見識淺陋。謙虛的說法,表示自己見識不廣,意見未必正確。

出處:《抱樸子·勤求》:“故世間道士知金丹之事者萬無壹者。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於紛若之書,及於祭禮拜伏之間而已矣。”

貴人賤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表示謙虛。 出處:《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好為人師、喜歡當別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出處:《孟子·離婁下》:”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矜才使氣、矜:自誇;使氣:意氣用事。

倚仗自己的才能,使意氣,不謙虛。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五回:“先生學問淵博,矜才使氣,醫蔔藝術之書,無不周覽。”

昆山片玉、昆侖山上的壹塊玉。原是壹種謙虛的說法,意思是只是許多美好者當中的壹個,後比喻許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出處:《晉書·郤詵傳》:“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壹,猶桂林之壹枝,昆山之片玉。” 謙恭下士、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出處:《漢書·韋玄成傳》:“少好學,修父業,尤謙遜下士。” 謙躬下士、猶言謙恭下士。

謙虛恭敬地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壹章:“聽說李闖王謙躬下士,對讀書人十分珍重。”

謙謙君子、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出處:《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謙虛謹慎、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 出處:《晉書·張賓載記》:“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

謙虛敬慎、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同“謙虛謹慎”。

謙尊而光、尊者謙虛而顯示其美德。 出處:《易·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三命而俯、舊是指官職步步上升,態度也愈加謙虛。 出處:《左傳·昭公七年》:“壹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

盛名難副、盛:大;副:相稱,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

指名聲常常可能大於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出處:《後漢書·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損之又損、形容極為謙虛。

出處:《莊子·知北遊》:“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 虛懷若谷、虛:謙虛;谷:山谷。

胸懷象山谷壹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出處:《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遜誌時敏、謙虛好學,時刻策勵自己。

出處:《尚書·說命下》:“惟學遜誌,務時敏,厥修乃來。” 言氣卑弱、說話的態度謙虛溫順。

壹得之見、見:見解。謙虛的說法,指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見解。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壹得。” 壹謙四益、謙虛能使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