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是什麽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是什麽

釋義--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每個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寧靜、喜樂、滿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來往或者不來往,對他們的生活均沒有絲毫影響,每壹個人都活在當下那壹刻, 享受那壹刻,聽著窗外的雞叫聲、狗吠聲,頭頂白雲飄飄,身邊清風陣陣,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這壹美好時刻。

選自--《道德經》第八十章。

原文--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只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

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擴展資料

對“小國寡民”(第80章)的解釋,近代學者壹般將老子的“小國寡民”理解為實指,即國家小,人民少。秦漢時期的河上公則不這麽看,其註解說:“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示儉約,不為奢泰。民雖眾,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這就是說,“小國寡民”不是實指,而是以之為小,以之為寡,實則國大民多。

對“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釋,所謂“什伯人之器”,異解頗多。河上公將此文分為兩句,斷句讀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註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器謂農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奪民良時也”。認為老子主張統治者要行清靜之治,不能擾動百姓。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認為相鄰的兩個國家彼此可以望見,兩國雞狗的叫聲都可以聽見,各自吃自己的國家豐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風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發動戰爭。老子向往這樣壹種原始的純樸風氣。

西漢初年中國第壹次全方位應用道家理論治國,產生了中華第壹盛世――文景之治,《貨殖列傳》中關於道家的“低流之水”的市場機制,其有關理論和實踐情況主要記述在《淮南子》、《史記》、《漢書》等道家諸書與史書中。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第壹篇就講述了“低流之水”市場機制的例子:東南西北方的物產各不壹樣,北有牦牛,西有畜牧,東有漁鹽,南有木材,那麽這些東西都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北方也要用木材,南方也要用皮毛,那怎麽辦呢?司馬遷說:“這難道還需要官府發布政令,征發百姓限期會集嗎?

人們能各憑其能,各竭其力,各滿其欲。所以,賤貨能貴賣,貴物能賤買。人們各經其業,各從其事,就像水往低處流那樣,日夜無休,不招自來買賣,不求自出交易。這符合大道,也是自然調節的證明。”

參考資料: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