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屈含冤、
活天冤枉、
不白之冤、
銜冤負屈、
歡喜冤家、
血海冤仇、
抱屈銜冤、
冤沈海底、
理冤摘伏、
冤家路狹、
沈冤莫雪、
含冤受屈、
冤家對頭、
沈冤莫白、
夙世冤家、
尺二冤家、
懷冤抱屈、
含冤莫白、
鳴冤叫屈、
覆盆之冤、
負屈銜冤、
申冤吐氣、
含冤負屈、
夙世冤業、
冤冤相報、
冤家路窄、
伸冤理枉、
冤天屈地
2. 表示被冤枉的四字成語有哪些抱屈銜冤 抱屈:受委屈;銜冤:含冤。形容人遭受冤屈。
出處:宋·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這三個功臣,抱屈銜冤,訴於天帝。”
不白之冤 白:搞清楚。沒有得到辯白或洗刷的冤屈。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四十二回:“咺之逃,非貪生怕死,實欲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沈冤莫白 沈冤:長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無法辯白,不能弄清。長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
出處:唐·於逖《靈應傳》:“潛遁幽巖,沈冤莫雪。”
沈冤莫雪 沈冤:長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無法昭雪。長期得不到昭雪的冤屈。
出處:唐·於逖《靈應傳》:“潛遁幽巖,沈冤莫雪。”
負屈含冤 負:遭受;含:銜在嘴裏,比喻忍受。遭受委曲,忍受冤枉。
出處: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折:“他只待強拆開我長攙攙的連理枝,生擺斷我顫巍巍的並頭蓮。其實負屈銜冤。”
負屈銜冤 銜:用嘴含,這裏指心裏懷著。身上背著委屈,心裏懷著冤枉。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
出處:元·無名氏《 *** 花》第四折:“今日個勘成了因奸致命壹兇賊,還了報了這負屈銜冤兩怨鬼。”
覆盆之冤 翻過來放的盆子,陽光照不到裏面。形容無處申訴的冤枉。
出處:《抱樸子·辨問》:“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聖人有所不知,豈可以聖人所不為,便雲天下無仙,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
含冤負屈 遭受委曲,忍受冤枉。
出處: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折:“他只待強拆開我長攙攙的連理枝,生擺斷我顫巍巍的並頭蓮。其實負屈銜冤。”
含冤莫白 含:包藏;莫:無處,無法;白:弄明白。指有冤屈無處申訴、無法昭雪。
含冤受屈 遭受委曲,忍受冤枉。同“含冤負屈”。
出處:艾蕪《關於三十年文藝的壹些感想》四:“文藝工作者含冤受屈,管文藝的同誌也無可奈何,只有隨聲應和,得以幸存。”
喊冤叫屈 為遭受冤屈而喊叫。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三回:“那寶蟾只管喊冤叫屈,那裏理會他。”
呼天叫地 形容極為冤屈、怨恨或痛苦。同“呼天號地”。
出處:清·唐訓方《裏語徵實》卷下引《暗室燈》:“[韓魏公曰]百姓多愚,或為枉斷,抱憾終身,早夜呼天叫地,我豈安乎?”
活天冤枉 形容冤枉之極。
鳴冤叫屈 指申訴冤屈。
出處:巴金《(探索集)後記》:“我寫《家》,也只是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訴,替橫遭摧殘的年輕生命鳴冤叫屈。”
屈打成招 屈:冤枉;招:招供。指無罪的人冤枉受刑,被迫招認有罪。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如今把姐姐拖到官中,三推六問,屈打成招。”
申冤吐氣 洗雪冤屈,發泄怨恨。
伸冤理枉 指洗雪冤枉。
出處: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壹:“大略多守著現成的案,能有幾個伸冤理枉的?”
銜冤負屈 銜:含在嘴裏,負:遭受;比喻心懷冤枉,身受委屈。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我做了個銜冤負屈沒頭鬼,怎肯便放了妳好色荒淫漏面賊!”
飲恨而終 飲恨:心裏懷著怨恨和冤屈。內心滿懷著怨恨或冤屈死去。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如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
冤沈海底 形容所受的冤屈很難得到昭雪。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我指望忍辱偷生,還圖個報仇雪恥,不道這賊原放我不過。我死也罷了,但是冤沈海底,安能瞑目!”
冤天屈地 形容非常冤枉委屈。
隕雹飛霜 指遭受冤枉和誣陷。
出處:漢·王充《論衡·感虛》:“鄒衍無罪,見拘於燕,當夏五月,仰天而嘆,天為隕霜。”《太平禦覽》卷八七八引《晉書》:“武帝時五月雹,傷禾麥壞屋,時王濬有大功被陷,帝不斷。”
縱曲枉直 指縱容有錯誤的人卻冤枉正直的人。形容不主持正義。
出處:《抱樸子·內篇·微旨》:“縱曲枉直,廢公為私,刑加無辜。”
3. 冤枉 四字成語屈打成招
qū dǎ chéng zhāo
解釋屈:冤枉;招:招供。指無罪的人冤枉受刑,被迫招認有罪。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如今把姐姐拖到官中,三推六問,屈打成招。”
結構補充式。
用法用作貶義。壹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正音招;不能讀作“zāo”。
辨形屈;不能寫作“曲”。
近義詞苦打成招、不白之冤
反義詞寧死不屈、堅貞不屈
例句
(1)他受刑不過;~;受了不白之冤。
(2)他無法忍受酷刑的折磨;被迫~。
4. 關於帶冤字成語1. 負屈銜冤
[fù qū xián yuān]
銜:用嘴含,這裏指心裏懷著。 身上背著委屈,心裏懷著冤枉。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
2. 歡喜冤家
[huān xǐ yuān jiā]
表示又愛又恨的意思。小說戲曲中多用作對情人或兒女的親熱稱呼。
3. 冤家路窄
[yuān jiā lù zhǎi]
仇敵相逢在窄路上。指仇人或不願意見面的人偏偏相遇。
4. 不白之冤
[bù bái zhī yuān]
白:搞清楚。 沒有得到辯白或洗刷的冤屈。
5. 抱屈含冤
[bào qū hán yuān ]
抱屈:受委屈。 形容人遭受冤屈。
沈冤昭雪
[chén yuān zhāo xuě]
沈積很久的冤情得到洗刷
5. 帶有“怨”或“訴”的四字成語有哪些帶有“怨”的四字成語:怨家債主、怨氣沖天、怨聲載道、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杯酒解怨、鳥啼花怨、任勞任怨、天怒人怨、以德報怨。
帶有“訴”的四字成語:訴諸武力、如訴如泣、申訴無門、膚受之訴、如泣如訴 1、怨家債主 拼音: yuàn jiā zhài zhǔ 解釋: 怨家:仇人。佛教指與我有冤仇的人。
出處: 《無量壽經》卷下:“怨家債主,焚漂劫奪。” 舉例造句: 業道受苦及怨家債主悉願布施歡喜。
唐·孔思義《造像記》 2、怨氣沖天 拼音: yuàn qì chōng tiān 解釋: 怨憤之氣沖到天空。形容怨恨情緒極大。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七十六回:“員壹見其屍,怨氣沖天,手持九節銅鞭,鞭之三百,肉爛骨折。” 舉例造句: 其時百姓為貪官所逼,怨氣沖天,早已大眾齊心,壹呼百應。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 3、怨聲載道 拼音: yuàn shēng zài dào 解釋: 載:充滿。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
形容人民群眾普遍強烈不滿。 出處: 《詩比·大雅·生民》:“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後漢書·李固傳》:“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 舉例造句: 凡有些余利的,壹概入了官中,那時裏外怨聲載道,豈不失了妳們這樣人家的大體?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4、怨天尤人 拼音: yuàn tiān yóu rén 解釋: 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
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壹味報怨天,責怪別人。 出處: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舉例造句: 便是那憤懣不平之氣,放誕無忌憚之言,心中口中,怨天尤人個不了。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六回 5、自怨自艾 拼音: zì yuàn zì yì 解釋: 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錯誤。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
現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出處: 《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
舉例造句: 但倘有不知道自怨自艾的人,想將這位先生“送進瘋人院”去,我可要拼命反對,盡力呼冤的。 魯迅《集外集·“音樂”》 6、杯酒解怨 拼音: bēi jiǔ jiě yuàn 解釋: 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
指飲酒言歡,消解仇怨。 出處: 《新唐書·張延賞傳》:“吾武夫雖有舊惡,杯酒間可解。”
舉例造句: 杯酒解怨的方式現在還在使用。 7、鳥啼花怨 拼音: niǎo tí huā yuàn 解釋: 形容悲傷怨恨。
出處: 明·徐復祚《紅梨記·請成》:“今日呵,只落得鳥啼花怨。” 8、任勞任怨 拼音: rèn láo rèn yuàn 解釋: 任:擔當,經受。
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出處: 漢·桓寬《鹽鐵論·刺權》:“夫食萬人之力者,蒙其憂,任其怨勞。”
《漢書·石顯傳》:“誠不能以壹軀稱快萬眾,任天下之怨。” 舉例造句: 而楊嗣昌也完全執行他的主張,任勞任怨。
9、天怒人怨 拼音: tiān nù rén yuàn 解釋: 天公震怒,人民怨恨。形容為害作惡非常嚴重,引起普遍的憤怒。
出處: 《後漢書·袁紹傳》:“自是士林憤痛,人怨天怒,壹夫奮臂,舉州同聲。” 舉例造句: 天怒人怨,禍幾日深,非細故也。
《明史·倪嶽傳》 10、以德報怨 拼音: yǐ dé bào yuàn 解釋: 德:恩惠。怨:仇恨。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出處: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舉例造句: 君子不念舊惡,以德報怨。 宋·崔鶠《楊嗣復論》 11、訴諸武力 拼音: sù zhū wǔ lì 解釋: 訴:訴訟。
武力:軍事力量。指用戰爭來解決沖突。
舉例造句: 求統壹之方法,固宜尊重和平,和平所不能達,則不得不訴諸武力。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九十九回 12、如訴如泣 拼音: rú sù rú qì 解釋: 像在訴說,又好像在哭泣。
形容聲音悲切。 出處: 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13、申訴無門 拼音: shēn sù wú mén 解釋: 形容沒有地方申訴自己的痛苦和冤屈。 舉例造句: 真是呼天天不應,喚地地無言,控告無路,申訴無門,只有聽人宰割的份兒。
14、膚受之訴 拼音: fū shòu zhī sù 解釋: 比喻被人說了有關切身利益的壞話。 出處: 《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舉例造句: 妳想外國人又不是包龍圖,況且又不懂中國話,自然中了他的“膚受之訴”了。 15、如泣如訴 拼音: rú qì rú sù 解釋: 好像在哭泣,又象在訴說。
形容聲音悲切。 出處: 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舉例造句: 風聲如泣如訴,墓地淒然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