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適合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適合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適合的四字成語有:

適得其反、畫蛇添足、物極必反、矯枉過正、過猶不及。

1、適得其反shì dé qí fǎn

釋義:適:正,恰好。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

出處:清·魏源《籌海篇·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禦諸內河不若禦諸海口,禦諸海口不若禦諸外洋。’不知此適得其反也。”

造句:教育後進學生要采用啟發式,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2、畫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

釋義: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壹百十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造句:多寫上這壹句,不但沒增強表現力,反而成了畫蛇添足。

3、物極必反wù jí bì fǎn

釋義: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出處:《呂氏春秋·博誌》:“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鹖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造句:月盈虧,水滿溢,凡事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陰陽轉化,盈虛消長。

4、矯枉過正jiǎo wǎng guò zhèng

釋義:矯:扭轉;枉:彎曲。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壹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出處:《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造句:孩子只是受了壹點涼,妳就要他穿起棉襖來,也未免太矯枉過正了。

5、過猶不及guò yóu bù jí

釋義:過:過分;猶:像;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壹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造句:爸爸處理問題,十分慎重,他懂得過猶不及這個道理。